來源丨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創作品
作者/韓利明
編輯/季媛媛
日前,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創新筆談 |常態長效推進黨紀學習教育》提出,需突出重點對象,緊盯“關鍵少數”、年輕干部、關鍵崗位等重點群體,區分黨政機關、國有企業等不同領域,量身定制針對性教育內容,分層分類精準施教。
與其他領域相比,醫藥等重點領域政策支持力度大、投資密集、資源集中,是腐敗問題的易發多發地帶。自2023年上半年起,我國醫藥行業掀起近二十年來最嚴厲的反腐風暴,將重點人、事、崗位納入嚴密監控范圍。隨著反腐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微腐敗”也逐步成為反腐工作關注的重點。
值得警惕的是,受賄與行賄是腐敗的一體兩面,若不查處行賄行為,受賄現象難以杜絕。醫藥行業資金鏈條長、利潤空間大,部分藥企為追求市場份額,“帶金銷售”等違規手段屢禁不止,這在部分藥企居高不下的銷售費用中也可見端倪。
有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醫藥行業具有資金密集、權力集中、醫療機構主導性強等特點。醫藥代表、醫藥招標、醫療器械采銷、醫保支付等環節的腐敗風險點分布廣泛,導致權力尋租、收受回扣、行賄受賄等情況難以禁絕。”
“不過,隨著醫藥領域反腐繼續深入,藥企不僅要重視市場營銷和推廣方式的合規性,加強與監管部門的溝通,并根據監管要求及時調整經營策略,更應抓住行業洗牌的機遇,對銷售體系和銷售人員進行全面重塑。”該人士進一步強調。
從“關鍵少數”到“微腐敗”,
深挖腐敗病灶
醫藥領域風腐頑疾,不僅是破壞行業風氣、阻礙深化醫改的“病灶”,也是嚴重侵蝕群眾利益的民生痛點。其中,藥品、醫療設備、耗材采購、基建等重要決策權大都集中于“一把手”,“關鍵少數”、關鍵崗位容易成為被“圍獵”的對象。
近期,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披露,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院原院長王海鷹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在藥品、醫療設備及耗材銷售,項目工程承建、工程款結算等方面提供幫助,并收受巨額賄賂,最終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十三年。隨著案件的深入調查,該醫院原副院長朱興仁、原設備科科長王寶平等人違規插手藥品、設備采購等違紀違法問題相繼浮出水面。
為深入開展醫藥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甘肅省紀委監委以專項整治破題,緊盯醫藥領域“關鍵少數”和關鍵崗位人員,重點查處以權謀私、利益輸送、關聯交易等違紀違法問題。目前全省紀檢監察機關共處置醫藥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線索1465條,處分433人。
制度漏洞的存在,為腐敗滋生提供了溫床。結合監督檢查、線索處置、集中整改、行業治理等方面的問題,甘肅省醫藥主管監管部門、醫療機構深挖背后的制度漏洞,建立任務清單,完善績效考核、薪酬分配、集中采購、信息公開等相關制度。
類似地,《深度關注丨實處用力嚴管“領頭雁”》也提及針對醫藥領域暴露出基建、耗材、藥品、設備等項目的采購制度流程和內控制度漏洞,廣州市白云區紀委監委推動衛健部門制定修訂相關制度規定321項,明確管理職責,規范采購流程,指導區衛健部門領導對醫藥系統29名“一把手”或負責人進行全覆蓋的提醒談話,累計召開137場次教育警示會議,2.9萬人次接受教育。
在聚焦關鍵崗位、核心環節的同時,一些看似涉及金額不大、影響范圍較小的“微腐敗”行為,直接侵蝕公眾切身利益,也逐漸成為醫藥反腐的新戰場。
綜合多名律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分析,醫療領域“蠅貪蟻腐”頻發,源于權力集中導致決策缺乏制衡、監管體系存在盲區、信息不對稱使得企業得以利用營銷手段掩蓋利益輸送,以及腐敗行為隱蔽性極強等多重因素。
日前,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的《筆談丨持續發力懲治“蠅貪蟻腐”》也強調,“蠅貪蟻腐”表現多樣、成因復雜,分布點多面廣,必須統籌協調各方監督力量同時發力,以辦案引領強力糾風治亂,強化權力運行監督制約,依托基層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平臺、智慧監督大數據平臺,加強數據分析研判,匯聚財政、民政、農業農村等部門數據資源,以信息化手段為監督賦能。
銷售費用高啟,
藥企更應筑牢合規底線
醫藥反腐持續高壓的態勢下,上市藥企銷售費用也受到監管機構與資本市場的關注。
21世紀經濟報道初步統計,2024年超15家A股上市藥企的關鍵崗位陷入違規爭議,涉及行賄受賄等行為。其中,上海醫藥、云南白藥、大參林、廣藥集團等更是出現多名高管被查的情況,被查人員柯金龍、李楚源均是所涉企業的“關鍵人物”。
隨著2024年年報陸續披露,21世紀經濟報道發現,上述關鍵崗位違法違規與企業高銷售費用之間存在部分重合。其中,上海醫藥、白云山、大參林等企業2024年銷售費用均超50億元,位列A 股上市藥企前十。
就銷售費用而言,Wind數據顯示,在已披露2024年年報的494家A股上市藥企中,上海醫藥以127.14億元的銷售費用位居榜首,成為唯一一家銷售費用超百億元的企業。百濟神州、復星醫藥、恒瑞醫藥的銷售費用也均超過80億元。
從銷售費用率來看,有32 家藥企銷售費用占總營收比重超過 50%。海創藥業以3094.96%的異常高比率居首,智翔金泰和迪哲醫藥銷售費用率也均突破100%,且三家企業銷售費用同比分別增長35.82%、1030.28%和112.01%。
具體來看,海創藥業因尚無藥品獲批上市銷售,銷售費用主要為營銷團隊人員薪酬等開支,與同行業公司暫不具可比性;智翔金泰歸因于新藥推廣力度加大與團隊擴張;迪哲醫藥解釋為籌備產品上市以及擴大市場份額,公司繼續擴大商業化團隊并加大了推廣力度,銷售費用也有所增加。
上述業內人士指出,不僅僅是藥企,其實銷售費用本身解釋難度較大。在經銷商層級相對較多,經銷商較為復雜的背景下,因復雜的經銷商網絡及部分經銷商的配合度問題,加之商業秘密保護的需求,導致部分發票、流向單等關鍵資料難以獲取。
不過當前針對醫藥企業開展的“穿透式”檢查持續發力,虛增費用、學術推廣違規、商業賄賂等案件不斷曝光。
例如2024年,財政部網站披露常山藥業在2022年通過虛構差旅費支出,在“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科目列支向中商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支付的差旅費373萬余元,全部用現金支付,而中商國旅未實際向常山藥業提供旅行服務,常山藥業虛列支出;2024年7月,江蘇豪森藥業全資子公司江蘇恒特醫藥因學術推廣違規,被恩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處以近 2500 萬元的罰沒處罰。
“高銷售費用率背后,往往暗藏商業賄賂風險與經營合規隱患,當然不排除其中也有行業特性與市場競爭等所必需的支出。不過在當前 IPO 審核實踐中,監管機構會對市場推廣費用的構成邏輯、票據真實性及資金流轉軌跡進行全鏈條穿透式審查。這不僅要求企業夯實‘硬科技’核心競爭力,更需強化合規經營意識,構建系統化的內控體系。” 上述業內人士分析。
當前我國醫藥產業正處在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跨越的重要歷史新階段,醫藥創新生態也正在發生變革,高水平合規將為助推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筑牢根基,推動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圖片/21圖庫
排版/許秋蓮
【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著作權歸屬21世紀經濟報道,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