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說呢,每次聽到《二泉映月》那如泣如訴的旋律,總會想起今年春天在布達佩斯那場令人難忘的音樂會。你懂的,當中國民樂遇上匈牙利民謠,那種文化碰撞產生的火花,簡直比多瑙河上的落日還要絢爛。
2025年4月8日那天,匈牙利富利購物廣場的多功能會議廳里座無虛席。無錫音樂文化代表團帶來的不只是幾段視頻和幾首曲子,更是一個江南水鄉向歐洲大陸伸出的橄欖枝。話說回來,作為一個常年在歐洲各國采風的旅游博主,我見過太多文化交流活動,但像這樣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的音樂對話還真不多見。
太湖波光里的音樂密碼
活動現場播放的匈牙利語版《來試人間第二泉》宣傳片,把無錫的靈山秀水拍得跟童話似的。鏡頭掃過太湖煙波浩渺的水面,配上匈牙利語解說,莫名有種異域風情。對了突然想起,去年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聽新年音樂會時,旁邊坐的匈牙利老夫婦還問我中國有沒有像多瑙河那樣的"音樂之河",現在想來,太湖不就是嗎?
無錫市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蔡文煜的推介很有意思,他說無錫人把音樂融進了骨子里。這話不假,從惠山泥人到錫劇,哪樣不是帶著韻律感的藝術?更別提那些散落在古鎮小巷里的民間樂手了,隨便一個茶館老板可能都能來段《梅花三弄》。
多瑙河畔的中國旋律
要說全場高潮,絕對是紀海軍和王子安兩位老師的現場演奏。《二泉映月》的弓弦在匈牙利空氣中震顫時,我看到前排幾位匈牙利音樂家不自覺地跟著節奏輕輕搖擺。這種跨越語言的共鳴,或許就是音樂最神奇的地方吧。
匈牙利民族音樂協會主任Fehér Anikó博士后來跟我說,她第一次聽到中國二胡的聲音時,立刻聯想到了匈牙利的傳統樂器柯布扎。"都是兩根弦,都能訴說民族的悲歡",她邊說邊比劃著彈奏動作,眼睛里閃著光。說來也巧,活動結束后我在布達佩斯的二手市場還真淘到把老柯布扎,現在和我的二胡并排掛在書房墻上,成了最特別的紀念品。
從黿頭渚到巴拉頓湖的音樂之約
備忘錄簽署環節特別溫馨,無錫新文化研究院和匈牙利-中國文化交流協會的代表們互相贈送了禮物。中方送的是一把精致的紫砂壺,匈方回贈的則是傳統匈牙利刺繡。這些小物件背后,是兩國藝術家對彼此文化的尊重與欣賞。
活動結束后,我有幸跟著無錫代表團去了趟維斯普雷姆,這座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音樂之都"的小城。走在鵝卵石鋪就的老街上,突然聽到街角傳來《茉莉花》的旋律——原來是當地音樂學院的學生在用匈牙利揚琴演奏中國民歌。怎么說呢,那一刻突然理解了什么叫"音樂無國界"。
當紅嘴鷗遇見多瑙河
說來有趣,無錫代表團在介紹城市時特別提到了黿頭渚的紅嘴鷗。每年冬天,3萬多只紅嘴鷗會飛來越冬,成了太湖一景。而在布達佩斯,多瑙河上的海鷗也是城市名片。兩座水邊的城市,連候鳥的選擇都如此相似,或許這就是冥冥中的緣分?
匈牙利中國友好協會主席Nagy Judit女士告訴我,她特別期待無錫的藝術家能來參加明年夏天的巴拉頓湖音樂節。"想象一下,太湖的漁歌配上巴拉頓的船歌,該是多美的二重唱",她邊說邊哼起了匈牙利民謠《金翅雀》,那調子莫名讓我想起無錫山歌的婉轉。
藏在琴弦里的文化密碼
作為旅游博主,我常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音樂特別容易成為文化交流的橋梁?這次活動給了我答案。當Birinyi József——那位匈牙利民族志博物館的民樂專家——展示他收藏的奇特琴時,我發現它的共鳴箱構造居然和中國古琴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大陸的民族,在追求美妙音色時,居然想到了相似的解決方案,這大概就是人類智慧的相通之處吧。
活動現場最打動我的細節是,當中國竹笛演奏《太湖美》時,匈牙利民歌合唱團的成員們不約而同地跟著旋律輕輕打拍子。音樂就是這樣,不需要翻譯就能直達心靈。話說回來,這讓我想起在塞爾維亞弗拉涅采風時,當地老人用古斯拉夫語唱的民謠,雖然聽不懂歌詞,但那份蒼涼感卻能直擊心底。 (machat.cc)
從無錫到布達佩斯的美食音符
文化交流從來不只是陽春白雪,接地氣的部分往往更令人難忘。活動后的招待會上,無錫代表團帶來了地道的太湖銀魚和醬排骨,匈牙利方面則準備了古拉什湯和 chimney cake。音樂與美食的混搭,讓這場聚會變得活色生香。 (securepay.cc)
匈牙利新導報的記者朋友告訴我,他們正在策劃一個"音樂與美食"的專題,打算對比無錫醬排骨的甜咸韻律和匈牙利紅燴牛肉的濃郁節奏。這個創意讓我忍俊不禁——可不是嘛,做菜和作曲都需要掌握火候與節奏,誰說廚房不是另一個音樂廳呢?
寫在樂譜邊緣的旅行建議
如果你也想像我一樣,來場說走就走的音樂主題旅行,這里有幾個小貼士:4月的布達佩斯春意正濃,建議住在佩斯老城區,步行就能到達各大音樂廳;無錫的最佳旅游季節是9-11月,秋高氣爽時在黿頭渚聽太湖浪濤配二胡,別有一番風味;對了突然想起,匈牙利簽證現在有文化旅行特別通道,喜歡音樂的朋友可以重點關注。
話說回來,這次活動最寶貴的收獲不是那些精彩的演出,而是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現在我的微信里多了幾位匈牙利音樂家和無錫藝術家,他們經常分享各自的演出視頻。你懂的,在這個數字時代,音樂交流早已突破地理限制,但面對面的溫度依然無可替代。
站在多瑙河畔回想這場跨越八千公里的音樂對話,我突然明白了無錫代表團帶來的不只是幾場演出,更是一種可能性——當不同文明真誠相待時,產生的和聲遠比獨奏更豐富。就像匈牙利民謠和中國民歌,雖然語言不同,但那份對土地的熱愛、對生活的感悟,卻是相通的。這或許就是旅行最迷人的地方:在陌生的旋律中,聽見熟悉的感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