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每一個地方主政者都在經歷時代的挑戰。
五一假期期間,有3大事件讓億萬網友無比關注,一是貴州的沉船事件;二是滕州的醉駕沖撞公交站臺事件;第三就是重慶榮昌的流量狂歡。
我們可以發現其中兩件都是負面,只有一件正面。由此可見,重慶榮昌頂流的份量之重。
五一假期,重慶榮昌區交出了一份驚人的“成績單”:假期零售額20億元,同比增長258%;單日游客超35萬人次,鹵鵝銷量暴漲550%。這座曾經的西南小城,因一只鹵鵝躍升為“頂流城市”。
但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場流量狂歡背后,黨政主官如何躬身入局,以個人IP與城市形象深度綁定,直面新時代的治理挑戰。
一
數據背后的“流量密碼”:領導站到臺前。
榮昌的爆火并非偶然。與淄博、哈爾濱等早期網紅城市不同,榮昌的走紅邏輯發生了根本轉變:
從“網民主導”到“官員破圈”:過去,流量靠網友自發分享;如今,區委書記高洪波直接站到鏡頭前,與網民對話、直播帶貨、化解輿情。年初他號召干部“買新衣、下館子”的視頻全網刷屏,為榮昌埋下流量伏筆。
五一假期的榮昌區政府機關食堂,排隊就餐的游客眾多。央視新聞 圖
從“幕后調度”到“躬身服務”:五一期間,高洪波帶領公務員開放政府食堂,1.6萬個車位免費供游客使用,甚至親自為游客端盤子。政府大院成了打卡地,4天接待5.4萬人次。
二
一場危機背后的治理智慧:流量與責任的博弈。
流量經濟充滿不確定性。4月“鹵鵝哥強喂周鴻祎”事件曾讓榮昌陷入爭議,酒店預訂量驟降40%。但高洪波的應對堪稱教科書:
快速反應:邀請周鴻祎赴榮昌直播和解,將危機轉化為城市營銷契機。
產業破局:推動鹵鵝從“網紅單品”升級為產業鏈,開發鵝油美妝、鵝毛羽毛球等衍生品,帶動就業超萬人。
文化賦能:將非遺夏布、安陶與潮流結合,90后主播直播織布、機甲陶藝體驗等,讓傳統技藝“活”起來。
三
“長紅”難題:流量之后,靠什么留住人心?
榮昌的爆火暴露了流量經濟的脆弱性:
短期紅利與長期投入:鹵鵝線上訂單增長105%,非遺體驗游增長120%,但游客人均消費從500元躍升至1200元,考驗著服務承載力。
個人IP與制度韌性:高洪波的個人魅力為榮昌引流,但城市若想“長紅”,需建立可持續的文旅生態。例如,與成都、內江共建“飛地經濟”,分流客源壓力;聯動大足鯉魚燈舞打造“白日品鵝、夜賞非遺”的體驗閉環。
四
時代的叩問:領導干部如何應對“流量大考”?
榮昌案例揭示了一個現實:領導個人IP與城市形象深度綁定的時代已不可逆。
4月21日,區委書記高洪波,區委副書記、區長萬容走入郵政榮昌分公司直播間,推銷榮昌當地農產品。榮昌微發布 圖
放下“官架子”,擁抱“網感”:高洪波用方言直播、與攤販嘮家常,撕掉了官員的刻板標簽。網友評價:“這書記比網紅還會整活!”。
以“讓利思維”重構政民關系:免費停車、低價食堂、嚴控鹵鵝漲價……政府“割肉”換來的,是游客“松弛感”和口碑傳播。
從“管理”到“共治”:獎勵草根網紅、動員市民當“城市代言人”,榮昌的流量民主化策略,讓全民成為文旅生態的共建者。
結語:流量終會退潮,人心才是答案
榮昌的火,火的不是鹵鵝,而是一座城市“敢擔當、有根基、真熱情”的生態。當其他城市追逐網紅速成時,榮昌用“繡花功夫”織就了一張融合政府擔當、文化底蘊與百姓溫度的網。
時代的挑戰已經擺在中國每一位領導干部面前:
是繼續躲在文件后面,還是站到鏡頭前?
是追求短期政績,還是耕耘長遠生態?
答案,或許就藏在游客手中那碗鹵鵝的溫度里。
數據來源:澎湃新聞、極目新聞、搜狐網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