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電動車銷量猛漲,已經成了不少家庭的首選。
可越是這樣,關于“電車到底能不能跑長途”的爭議,也越吵越熱:
像有人就堅定站隊油車,說電車一上高速就拉垮;
也有人瘋狂安利,說比想象中順多了。
到底該信誰?說實話,我也拿不準。
于是我干脆買了一輛電車,跑了整整10次長途——就想親自試試看,電車和油車的區別,究竟藏在哪。
這一路跑下來才發現:關于電車和油車的區別,可能很多人都搞錯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
很核心的原因在于——大家對“電車跑長途”這件事,預設了太多極端場景。
什么“續航只能打6折”、“一堵車就趴窩”、“高速服務區肯定沒樁”、“排隊得等兩小時”……
聽起來句句在理,實則過于夸張。
結果就是:不很多人還沒真正開過電車,腦子里卻已經自動上演了一出“高速噩夢大片”。
但我真跑了10次長途后發現——真實情況遠沒那么糟,甚至有時候,結果完全相反。
尤其對于大多數家庭來說,只要你的長途半徑在500公里以內,電車基本是碾壓油車的存在。
說白了,現在主流的電車,基本能到600公里續航;
小鵬 g6、小米 su7這類平臺好的車,700公里是常態,有的甚至沖到900km;
就這個水平,出發前充滿電,很多時候一整趟下來,壓根都不用補電。
即便真的要充,也大多只需要中途補一次。
如果是800V平臺的車型,在服務區上個廁所、洗把臉的功夫,兩三百公里的電就補回來了。
但如果你的行程在500到1000公里之間,那就沒那么輕松了。
對電車來說,這個距離段確實容易暴露短板——要充1~3次電是免不了的。
可問題也沒那么嚴重,只要你選的是800V平臺、支持大功率快充的車型,補能效率其實挺可觀。
像我開的那臺,實測下來,15分鐘能補個三百公里續航。
說白了,就比油車慢30分鐘的樣子。
別杠什么“開油車,我一口氣開800公里都不帶停”——聽起來牛,現實中真這么干的人,屈指可數。
哪怕是老司機,開個三四百公里也該歇歇了:
上廁所、喝水、舒展下腰背——這些電車要做的,油車也得做。
只不過油車是硬休息,但電車呢?順勢充個電而已!
而且,說句實在話,如果你用的是帶智能輔助駕駛的電車,那整個通勤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
像高速路上,輔助跟車、車道保持、自動變道……幾百公里幾乎都不用你怎么動手。
對開車人的,消耗小太多了。
油車雖然補能方便,但你得一直踩油門、盯路、變道——真跑下來,身心疲憊是電車的幾倍。
所以別只盯著“補能”這件事看——在體驗上,電車比油車強太多了。
拿我自己來說,曾在五一期間,開著電車跑了3000多公里,順道還拍照、賞景、游玩。
你換個油車試試,這個距離跑下來,你別說“游玩了”,大多數人都“累趴下”。
當然,節假日一到,電車的“不可控因素”就開始冒頭了。
高速堵車、服務區排隊搶樁……這些都是真事,我自己也遇到過。
但實話實說,它們沒大家想的那么可怕,更不是“電車跑不了”的理由。
先說堵車。
這其實,反而是電車的優勢場景。
因為電車不怠速、不燒油,你堵在路上兩個小時,也就是掉一點點電。
但油車不一樣,一直開著空調、聽著歌,一邊原地等著一邊把油耗光了。
你真堵上一天一夜,電車不一定趴窩,油車先熄火的概率反而更大。
說得直接點,只要不是嚴寒開著暖風,電車真不怕堵。
再說搶樁。
是的,我也遇到過——國慶期間,某服務區外排了十幾輛車等充電。
但我沒死等,而是直接導航出了高速,去旁邊的小鎮找樁。
結果呢?
方圓5公里,立馬找到了個空著的大功率超充站,根本沒人。
15分鐘后,滿電上路,連一把手游都沒玩完。
這樣的方式很復雜嗎?
其實并不復雜,只不過這種“換個思路”的操作,很多人還沒習慣。
當然,你要生活在北方地區,恰好遇到嚴寒,同時,電車的價格還在15萬以下……
那就別指望它“一車走天下”了,真做不到。
低溫掉電、充電慢、續航縮水這些問題,確實存在——而且在低端電車上尤其明顯。
可問題:
這年頭,哪有不挑天氣、不挑場景、什么都便宜,還樣樣都強的車呢?
真要這么完美,“幾萬塊的電車”什么都行,那燃油車哪還有存在的意義呢?
這個現實,你我必須都認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