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認可作家李善友說過的一句話:
“在我看來,冷漠其實是一種非常正面的力量。
它可以隔斷你和其他事物的拉扯與消耗,讓你專注于確立自己的存在價值?!?/strong>
每個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對人合理相待就行,而不是真心對待。
因為當你選擇了真心對待,難免會拿出自己的熱情,甚至是過度熱情來透支自己,把自己活得越來越累。
真正聰明的人,不管跟誰相處,都能夠做到適度冷漠,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冷漠的力量
成年人的最大清醒,其實就是懂得穩住自己。
穩住自己的前提,是讓自己做到處理好自己跟自己的關系,以及自己和他人的關系。
其實,不管是自己對自己的關系,還是自己對他人的關系,都要保持適度的冷漠。
因為不管你對自己多么熱情,多么好,以及無論對他人多真誠,多用心,最終都可能適得其反,遭受反噬。
畢竟,對別人過度熱情,無疑加重了自己不被珍惜的概率。
特別認可心理學家馬洛斯的一句話:
“一個人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何時保持冷漠,它可以幫助你節約能量,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strong>
事實上,就是有太多的人,因為愛操心,瞎操心,然后忍不住想要去干涉,最終因為不懂得冷漠的力量和智慧。
所以,導致自己在人際關系上,深受重傷,甚至常常因為無法處理好自己跟他人的關系,導致自己的生活質量一籌莫展。
說到底,真的別瞎操心,真的不要去干涉他人的一生,熱情雖然是一種美好的品質,可是一旦過了頭,對于自己和他人來說,都可能是一種負擔。
史鐵生說過:
“世上的一些事,多是出于瞎操心,由瞎操心再演變為窮干涉?!?/strong>
因此,千萬不要因為瞎操心,因為過度熱情,灼傷了自己的心靈。
而是要發揮出冷漠的力量,讓自己在跟他人之間,保持適度的距離,必要的分寸,才不會顯得我們的真心廉價,我們的熱情多余。
跟誰相處,都要適度冷漠
網上有人問:人與人之間,最理想的人際關系是什么樣的?
有個高贊的回答恰好是梁文道在《圓桌派》中說過的一段話:
“最理想的人際關系,就像人跟貓的關系。
它跟你作伴,但不干擾你,你又要尊重它的空間和獨立性,不要過分騷擾它,大家的界限還是存在的?!?/p>
的確,一個人的幸福,就在于心靈的幸福,在于心靈能夠自由呼吸,暢快地體驗到生活的自在感,松弛感。
而要想得到這些感受,那勢必需要讓自己保持適度的冷漠。
因為只有適度的冷漠,一個人才能夠回歸平靜,做到清醒,讓自己能夠理性起來。
這樣,該拒絕的時候就拒絕,該冷漠的時候就冷漠,甚至該翻臉的時候就翻臉。
如此,才不至于讓自己陷入被動的局面當中,也才能夠真正維護好自己的利益,保全自己,不至于被人利用和傷害。
《人間失格》里有句話: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絕的能力。
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里留下永遠無法愈合的裂痕?!?/strong>
我們真的需要對人性抱有一定的敬畏感,千萬不要以為自己能夠掌控人性,也不要覺得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跟人性糾纏,跟人性較勁。
真正聰明的人,會拿出性價比最高的方式,讓自己一方面做最少的損失,得到更多的收獲。
另一方面,也能夠通過自己的智慧和謀略,用冷漠的風格和態度,不管跟誰相處,都能夠保持距離。
余生,保持冷漠
蔡康永說過:
其實我還是鼓勵大家做個冷淡一點的人,過于溫暖,并不是維持良好社交的方式。
適度的冷漠,才是最清醒,最恰當的生存方式。
人的熱情,總是有限,人性的復雜,超過我們想象,如果我們總是太熱情,總是不求回報,那么最終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廉價。
因為一開始的一廂情愿,注定會迎來一文不值的結局。
紀伯倫說:
熱情,一旦加上“過度”,就是一個自焚的火焰。
所以,不管在什么時候,只要你有勇氣拿出適度的冷漠,做到冷漠的態度,便能夠先把自己的日子過好。
其實,適度的冷漠,并不是讓自己變得麻木不仁,冷酷無情,而是懂得就事論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最終,把關鍵的,把重要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更值得的事情上,放在投資自我的成長上面。
這樣,在繁雜的人情世故當中,把自己解救出來,把自己抽離出來,養精蓄銳,潛心修煉,才有更多時間和余力,應對好接下來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