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招季,
也進入公務員和事業編“上岸”的高峰期。
2025年度國考報考人數再創新高:
341.6萬考生通過資格審查,
與錄用計劃數比例約為86:1。
考公考編的熱潮之下,
去年12月的一則新聞曾掀起討論——
日本茨城縣宣布自2025年3月起,
取消當地縣廳事務職員報名考試的國籍限制,
許多網友調侃考公的風終于是吹到了海外,
“從全國巡考開拓到全球巡考”。
在海外政府部門工作的南瓜、小張、Astro
在國外“上岸”,一定比國內更容易嗎?
入職海外政府是同樣擁有體面的待遇,
還是也面臨諸多困擾?
一條對話了5位在海外政府部門工作的年輕人,
他們談到,成功“上岸”,
并不一定意味著安心享受躺平的快樂,
但一些新的可能性的確蘊藏其中。
編輯:陳必欣
責編:魯雨涵
留學畢業后,Astro已在加拿大工作近2年(小紅書@加拿大公務~員)
Astro,26歲男生
加拿大政府部門工作1年,現居溫哥華
很多人以為在海外“考公”相對輕松,但完全不是。
我現在所在的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下簡稱BC省)省政府的一個行政崗位。在加拿大應聘政府部門沒有國考這樣的統一考試,流程和應聘普通企業基本一樣——投簡歷、參加崗位對應的筆面試,熱門崗位的競爭也同樣激烈。我的這個崗位簡歷篩選后,進入筆試的人有70多個,筆試通過進入面試的有二三十個,最后錄取一個人。
和國內公務員是“鐵飯碗”類似,BC省政府工作簽的也是終身合同,只要是持有合法工作簽證的人,都可以申請政府工作,但能工作多久就取決于工簽的時長。
作為外國人,從應聘到現在工作的過程中,我都沒有感受到任何歧視。
我們提交的簡歷上不允許呈現照片、性別和年齡信息,如果寫上去反而是違規的。所以直到面試環節,招聘方都不知道我是男是女、是什么容貌,有多大年齡,是什么人種,他們也不會通過這些標準來篩選我,面試時我也沒被問到過這些問題。
工作之余,Astro在周邊公園游玩放松
現在經濟大形勢不好,加上這里移民政策的寬松和留學生增多,對于我們外國人來說,在加拿大找一份entry level(基礎級別)的工作基本也是“地獄級難度”。
在這份工作之前,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BC省一家中小型華人公司,當時我參與過公司一個前臺崗位的招聘,收到了二三十份簡歷,其中甚至有多倫多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這樣的名校生。
相對學歷,加拿大用人單位可能更看重經驗。最終拿到現在這個offer,大概也是因為我在前司積累了比較多大型活動組織的經驗,和目前的崗位需求對口。
我是北方人,在國外當上“公務員”上岸了,我家人還覺得挺驕傲的。但其實在加拿大,選擇在政府工作和追求體面沒什么關系,他們本國人大多也是奔著穩定去的。我申請這份工作的初衷,其實也是為了養身體。
在那家華人公司工作的近一年里,雖然加班不多,但老板對員工的態度給人很大的壓力,那段時間我的心理和身體狀況都不太好,引發了頸椎病,疼得每天都睡不著覺。
現在新工作入職一年多,明顯能感受到在政府工作有更平等和諧的氛圍。這背后其實是工會的作用,級別比較低的職員是受到工會保護的。在加拿大并不是每個單位都有工會,一些規模不大的公司就不會組織,所以這是在政府工作的好處之一。
有一次我的工作內容有一些調整,領導提前告知我要開會討論,還主動鼓勵我去找一個工會代表來和我一起參會,這樣可以保護我的權益,如果這個調整有不合適的地方,可以當場提出。
一般這種雙方會談的會議上,雇員方的人數都會大于或至少等于雇主方,不可能存在多個領導對一個小員工PUA的情況。
那次會議上,看到工會的人坐在我旁邊,真的能感受到“這是我的人”,不會讓我獨自去面臨變化,面臨被人操控的局面。
Astro還是部門內“工作場所與安全委員會”的成員,委員會每月開會討論工作場所的環境與安全等問題,會上領導提出的意見,普通職員也有權利駁回。圖為一次會議上的場景。
我們嚴格遵守8小時工作制,周末放假的安排是這一周休兩天,下一周休三天,這樣循環。我之前在社交媒體分享,大家都調侃說這是“大周”和“超大周”,這也是這份政府工作的特別福利。
這些細節都蠻讓我感動的,這樣的工作氛圍對我身心健康的影響也很立竿見影——剛換到這份工作沒多久,我的頸椎病就好多了。
Astro介紹,BC省政府的“日常福利”其實并不算優渥。左圖為一次職員大會的工作餐,因經費有限只能提供最簡單的三明治。右圖為每周發的小吃福利。
但你問我,現在的工作是不是很理想,其實并不是的,因為我想賺更多的錢,也希望能在更有挑戰性的工作中實現人生意義。
BC省公務員的工資每個月到手4000-5000加幣(約合人民幣2.1-2.6萬)左右,只能算中等偏上,在加拿大的物價水平下,基本很難攢下太多錢,也沒有所謂的公積金。不過加拿大政府會給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房補貼,這是面向所有人的福利,稅后收入4000加幣左右一般能拿到一定補貼。
從長遠規劃看,我不是個追求穩定的人,現階段主要是想調整一下身體狀態,之后可能會再換一份薪資更理想、也更符合我人生預期的工作。但對于想要穩定的人來說,我覺得加拿大公務員工作真的是天花板級別的了。
JiuJiu,33歲女生
日本政府部門工作3年,現居東京
我是山東人,過去三年間在東京當公務員,是研究所里的一份研究職,做疾病檢測工作。
我也經常調侃自己到國外“上岸”了,我家人對我做這份工作也很滿意。但其實真無關什么“考公基因”,只是對刻板印象的一句玩笑話而已。我并不是一個那么在意家人看法的人,做這個決定還是出于我自己的綜合考量。
JiuJiu在日本參加的學會活動(左圖);隨現單位參與在非洲的支援工作,拍攝到中國援建醫院(右圖)
我讀的是醫學專業,2018年研究生畢業,我決定來日本讀博,我們學校在日本國內能排到TOP3。
博士快畢業的時候,我擇業的優先選項其實是找國內高校的工作。但面了兩三所學校,都沒有成功,主要的原因是我發的論文不夠好。我還面過一家兒童婦幼保健院,他們甚至說我的論文成果和國內碩士差不多,還挺傷人的。
國內招聘標準確實和我讀博的培養方向不太一致。讀博期間,我參加了很多田野調查,例如研究數據收集和大量現場工作,這都屬于我們工作中的臟活累活,繁瑣費時。雖然不直接和文章之類的“業績”相關,但非常能鍛煉技能、積累經驗,不過這些經歷國內招聘單位好像都不太在意。
offer郵件中,JiuJiu還收到一本《國家公務員倫理教本》,其中規定了日本公務員的行為規范
幾次碰壁之后,我只好開始關注日本的崗位。現在這家單位是我在日本投的唯一一家,9月投遞簡歷,年底參加面試。因為是研究員崗位,所以流程相對簡單,也沒有國內考公需要的筆試環節。次年2月,我收到一封郵件,厚厚的一沓,是正式offer。
這份工作給我提供了留日的研究簽證(針對高學歷人才從事研究的工作簽證),我簽的任期是5年,到期再重新申請。這5年內的固定年薪就是稅前30萬人民幣左右,不會有漲薪。
工資確實比不上企業,但用這份薪資在東京生活,我完全不會覺得不夠。我在距離單位地鐵20分鐘的地方附近租了間40多平米的房子,租金5500元人民幣左右。衣服不怎么需要買新的,吃飯也是自己做,出門都是公交。每個月算下來也能攢下錢,我還能保持我一些戶外的愛好。
JiuJiu在家里陽臺上拍攝的花火大會
開始這份工作時,我已經30歲了,但我完全不會有年齡上的困擾。
一個原因是基于我的博士身份,在日本可以申請一筆研究啟動基金,是在博士畢業后5年內,不管什么年紀都可以申請,不論男性還是女性。如果生了孩子,還可以再延長三年。作為研究者,這筆錢能給我繼續學術事業一些底氣。
另一個原因是這里的工作環境。日本公務員一般沒有特別的年齡限制,我有一位69歲的同事,是之前在企業里工作到退休,重新找新工作,進了我們單位。當然這可能也是日本老齡化社會的表現吧。
工作了三年,我也是最近慢慢進入了狀態,能獨當一面了。隨著我工作年限增加,經驗越來越豐富,我越能做到更重要的工作。所以我一點都不為年齡焦慮,反而很期待未來更大的舞臺。
南瓜參加單位組織的活動(小紅書@小南瓜在奧地利)
南瓜,32歲女生
奧地利政府部門工作3年,現居哈爾施塔特
我現在工作的地方叫哈爾施塔特(Hallstatt),坐落在阿爾卑斯山脈之間、哈爾施塔特湖湖畔,號稱“世界最美小鎮”,常住人口800人左右。
第一次來這里時我還在留學讀書,來這旅行給自己過生日。當時的第一印象就是名副其實的“風景如畫”,依山傍水,是我一直向往的歐洲小鎮生活。
有著“世界最美小鎮”之稱的哈爾施塔特,南瓜拍攝
畢業后,我最初求職的方向其實是進出口相關的公司,這樣能有更多機會回國。但偶然間我在求職網站上看到現在這份旅游局的工作,竟然是在我那么喜歡的哈爾施塔特,工作內容對口,也具備我看重的穩定性,政府職員聽起來也很體面,所以就堅決地想來這里。
奧地利沒有像國內公務員那樣統一考試的流程,我投遞簡歷后就收到了單獨的面試通知。面試通過后,我還等待了6周勞動局的審核,主要內容是針對外國人在奧地利就職的正當性,比如我本人和崗位的匹配度、企業應聘我的需求是否成立。
在這期間我還拿到了德國一家貿易公司的offer,競爭其實更激烈,但出于對這份工作和小鎮生活的喜愛,我還是優先等待審核結果,最后拒絕了德國公司的offer。
我學的專業是地理信息,現在的工作主要是服務世界各地來到哈爾施塔特的游客和本鎮居民,提供小鎮的旅游信息。
單位職員整體還是以本國人為主,我和另一位南非同事是僅有的兩個外國人。我能被錄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來小鎮的中國游客越來越多了。
南瓜和辦公室里的貓貓
辦公室門口時常會有天鵝在散步
這里的工作氛圍本身是完全不卷。一個很魔幻的例子,是我好幾次因為比上班時間早到辦公室十來分鐘被罵了。
我其實是為了避開早高峰,早點到還能安穩吃個早餐,但因為我們的合同規定工時是每周40小時,如果打卡時間顯示我每天早到,超出了規定工時,被查到就是違法行為,單位要承擔責任。所以人事專門打電話來,把我教育了一頓。
工作環境也非常舒適,周圍群山環繞,上著上著班就跑進來幾只貓,辦公室門口有時候會蹲著幾只天鵝。
南瓜的辦公桌
大環境是輕松的,但并不是說我就躺平了。相反,來這里的第一年我其實壓力蠻大的。最大的挑戰是和當地人的相處,他們不會明面上“排外”,但把我當成外國人的“界限”是很分明的。
比如我碰到過一個老太太,她看我不太會當地的方言,直接和我說:“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但你肯定不知道。”這種上來就被質疑的感覺特別難受。包括很多當地人來我們辦公室咨詢,他們總會先去問我的南非同事——他是個白人,完全不理會我。
南瓜實地考察小鎮周邊騎行、徒步路線
一方面我很希望向當地人和我的領導證明自己,我是可以勝任這份工作的;另一方面咱們中國人確實普遍比較勤勞吧,總歸是眼里有活的,壓力也大多是自己給的。所以第一年里我就去學了當地的方言,也把小鎮周邊騎行、徒步、攀巖的路線都走了一遍,再去和當地人、游客們交流,能感受到他們越來越信任我了。
去年我的領導從團隊的十幾人中選中我,晉升為區域經理,之后我要負責更多后臺的工作。其他的競爭者都是本地人,我能被選中,我想是因為我這兩年的工作經驗被看見了吧。領導還主動問我想不想繼續深造,幫我報了一個西班牙語課程,能更好地服務說西語的游客。
最初找這份工作是喜歡它的舒適穩定,能提供終身合同,但薪資確實不高,也沒存下什么錢,一個人在國外還是不免會焦慮。現在工作了2年,更困擾我的問題是我越來越覺得這里確實太小了,整體太安逸了,比較適合50歲以后來養老。
作為年輕人,我還是會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成長,也很想多回國陪陪家人。所以未來我會計劃再找找跨國企業的工作,能回到國內的分部工作,這是最理想的。
去英國留學讀研前,小木曾在國內建筑公司工作過三年左右,“每月都會加班,沒存下太多錢”
小木,35歲男生
英國政府部門工作3年,現居威爾士
如果是想賺大錢,留在英國政府部門工作可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雖然基本的衣食住行開銷都可以滿足,但基本是英國賺錢英國花,如果要去旅游還要特別攢一攢錢。
我不是一個很卷的人,也不是很能從工作上得到成就感,工作只是我維持生活的手段。所以把期待放低,就都可以接受。
威爾士一地方議會,各職務年薪在官網公示(如圖左欄),依照職級(Grade1-10)在約2.4萬-5.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23-49萬)區間內浮動;管理者級別(Operational Manager,即圖內OM1-2)年薪則是約5.4-7.9萬英鎊(約合人民幣52-77萬)。
我是學工科專業的,目前在威爾士地方政府下的高速公路管理部門工作,工作內容包含現場勘探和資料分析,比如給交通堵塞狀況提供解決方案、對新修一條高速公路做環境評估等等。
嚴格意義上我們是“政府職員”,和“國家公務員”(civil servant)有差別(注:英國“國家公務員”范圍較小,只包括中央政府非選舉產生及非政治任命的事務官)。在英國當國家公務員需要英國或歐盟成員國國籍,但應聘地方政府不一定有國籍要求,應聘流程也更像企業。
在英國留學后入職政府,其實并不是一個熱門選項,一是因為薪資不高,二是很多政府崗位并不提供工作簽證。我很幸運,加的夫政府這份工作給我提供了工簽,解決了最大的問題。Work-life balance(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充分保障:22天年假,朝九晚五,郵件辦公。
但對于獨在異鄉的人來說,我反而會覺得“no life”。在國內下班后能陪陪家人朋友,但在國外,這大段的空閑時間大多都只能獨處。下班回家一個人做個飯、健個身,躺床上看看劇,一天天就這么過去了。
這里的Work-life balance是不是更好?客觀來說大概是的,但我想,享受這份balance的前提是你的空閑時間也能有質量地度過。
小木旅游拍下的景色
一個人在英國,“周末干些什么”比上班更需要花時間安排。以前我也喜歡一個人去旅游,但這股勁頭似乎也隨著年齡增長淡了許多。
留學時認識的朋友一波接一波走了,要強迫自己去融入當地的文化、認識新朋友,其實也挺痛苦的,不可避免有很多隔閡在,對很多老外喜歡的東西——比如去酒吧喝酒、看球賽——確實還需要更多時間去融入。
文化隔閡帶來的職業隱形天花板也是存在的。之前遇到過一位馬來西亞同事,能力很強,英語也說得很好,但有個大家都覺得他應得的職位,就是沒有給他。作為非母語者、外國人,這是一定會面對的挑戰。
所以我認真做過回國工作的打算。在去年9月份之前,我在英格蘭地方政府工作過一年多,辭職后,我給國內好幾家建筑公司、設計院投簡歷,但都石沉大海,所以最終還是在英國找了現在這份工作。
也是這次經歷讓我真切感受到現在國內工作不好找,當時也有朋友勸我繼續留在這,說我這個年紀,回國估計就得被優化了。
我其實沒有執念一定要在哪個地方待下去,英國吸引我留下,單純只是因為找到了一份合適的工作而已。也許到某個時間點,這里的孤獨感讓我忍不下去了,我可能就會更堅定地回國了。
小張在2024年歐洲杯現場
小張,30+歲女生
德國政府部門工作3年,現居波恩
在德國做公務員一般要求德國國籍,我現在工作的“外國教育中心”從屬于德國的教育部門,我的崗位嚴格來說是政府職員,更偏向“事業編”性質,在招聘時也沒有國籍限制,只有語言和能力方面的要求。
我本科和研究生學的都是德語語言學方向,之前在國內高校工作過4年。來德國最初是為了讀博提升學歷,但讀的過程中,我越發覺得自己不適合學術科研,所以新的求職方向轉向高校行政崗、政府的國際事務部門或者NGO。
現在這份教育部門的工作要求中文、德文都達到母語水平,同時會英語和另一門亞洲語言,我恰好還學過日語,高校工作經歷也能用上,幾乎完美滿足崗位要求。作為文科生在德國找工作也挺不容易的,尤其我還是德語專業,能找到匹配度這么高的工作真的很幸運。
小張在瑞士旅游
不像國內的事業編是“鐵飯碗”,我簽的合同是4年制的,到期后還需考慮是否續簽。但這份沒有想象中“穩定”的工作,反而讓我看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我所在的這個部門主要負責對世界各國的教育系統建立數據庫,為政府部門對移民的學歷背景提供評估,包括給德國教育機構對留學生的背景評估提供支持。
我們部門里一半都是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外籍員工。大家的金錢觀、家庭觀、事業觀都有很大不同,而這里的用人機制也充分尊重員工選擇的差異化。
比如體現在合同規定的工作時長上,我們的“全職”合同一周工作時長40小時,但也有很多同事簽訂的合同是80%、75%,甚至50%工作時長,都是正式合同。
這類非全職合同在整個德國都是比較普遍的,一方面是出于這個崗位本身對工作時長的需求,但更多的是尊重員工自己的選擇,比如很多外國人會希望把時間更多花在個人生活、陪伴家人上。在合同簽訂后,員工也依然有和單位協商的空間,根據自身情況的變化再次調整時長。
我自己簽的是全職合同,因為在work-life balance的前提下,我目前還是希望能有晉升機會,多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但這樣的工作環境也會讓我切身感受到,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設想是不一樣的,而這個職場也能夠包容每個人有各種不同的選擇。
在保證衣食住行之外,還能兼顧喜歡的運動和旅游,小張對目前的生活狀態很滿意
包括我對于薪資收入的態度也會變化。我現在的工資基本是德國中位線的水平。從金額上講或許比國內事業單位會高一些,但結合德國的生活成本,其實只是夠花的狀態。
有時候我也會刷到知乎、小紅書上的帖子,說“德國人均收入1萬歐”,這些信息看看就可以了。每個人的人生選擇不一樣,我很喜歡現在這份工作的內容,它的薪資也能帶給我足夠滿意的生活品質,這就足夠了。
我是因為來德國讀博,順勢留下來工作,現在我也沒有決定4年后是否還要留在德國,一切都有變數。但我想我不會再受外在聲音的影響,只要是忠于自己內心的選擇,怎樣選都是對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