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統臺灣這個話題,最近幾年在網絡上炒得挺熱,尤其是2023年5月烏克蘭宣布用“愛國者”防空系統干掉了俄羅斯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之后,大家對導彈的討論就更多了。
很多人開始琢磨,中國要是真要武統臺灣,能不能全指著東風導彈,特別是東風-17這種高超音速導彈去打頭陣?答案其實沒那么簡單。導彈當然厲害,但現代戰爭不是光靠一種武器就能搞定的,臺島的情況又特殊,過度依賴東風導彈可能會掉坑里。
先說說為啥導彈容易讓人覺得是萬能鑰匙。東風系列導彈,尤其是東風-17,速度快得離譜,能到10倍音速以上,軌跡還不好預測,理論上現有的防空系統很難攔住。
解放軍要是真動手,第一波肯定得用它把臺島的雷達站、指揮中心、防空陣地這些關鍵點給敲掉。道理很簡單,現代戰爭節奏快,誰能先把對方的眼睛和拳頭廢了,誰就占上風。
1991年海灣戰爭就是個例子,美軍上來就扔了300多枚“戰斧”導彈,把伊拉克的防空網和指揮系統打得稀巴爛,后面地面部隊推進才那么順。這套路放到臺海,邏輯差不多,東風導彈能快速讓臺軍變成聾子和瞎子,為登陸爭取時間。
但問題來了,導彈真有那么神嗎?2023年烏克蘭的事兒給了個警鐘。俄羅斯的“匕首”導彈號稱高超音速,之前吹得天花亂墜,結果還是被“愛國者”系統給截下來了。這說明啥?再牛的武器上了戰場也就是個消耗品,總有被干掉的時候。
臺島有美國支援的“愛國者”導彈,還有自研的“天弓”系統,雖然不一定能把東風-17全攔下來,但只要攔住一部分,解放軍的計劃就得打折扣。更別說導彈這東西造價不便宜,打一發少一發,要是第一波沒達到預期效果,后續怎么辦?
再往深了說,臺島的地形和人口密度也讓導彈的用法變得很棘手。臺灣才3.58萬平方公里,人口卻有2300多萬,平均每平方公里600多人,密度比烏克蘭高多了。烏克蘭那么大個地方,俄羅斯扔了那么多導彈,分攤下來打擊力度其實不算太狠。
可臺島不一樣,小地方人擠人,要是用導彈狂轟濫炸,平民傷亡肯定少不了,城市基礎設施也得廢掉大半。這對后面接管臺灣可不是啥好消息,畢竟統一不是為了把地方打爛,而是要完整地拿回來。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打法咱們不能照抄,他們是奔著削弱對方去的,咱們的目標是控制,不是破壞。
還有個現實問題,導彈數量不是無限的。解放軍火箭軍的家底雖然厚實,但東風-17這種高端貨不可能隨便造幾千發存著。外媒估算,中國對臺部署的彈道導彈大概在1000到2000枚之間,具體多少不好說,但肯定不是隨便揮霍的數字。
打仗初期可能一天就得扔出去幾百發,要是臺軍扛住了第一波,后續導彈不夠咋辦?生產線補起來沒那么快,庫存耗光了就得靠別的手段頂上。這時候要是還指望導彈解決問題,那就有點懸了。
說到這兒,有人可能會問,那導彈不靠譜,咋辦啊?其實解放軍早有預案,武統臺島靠的可不是單一的導彈轟炸,而是整套組合拳。導彈只是開場戲,后面的封鎖、登陸和信息戰才是重頭戲。
先說封鎖,臺島是個島,經濟全靠海上貿易,掐住它的海空通道比啥都管用。導彈可以打港口和機場,但光靠導彈不頂事,還得有海軍艦艇和潛艇出馬,把臺灣的海上生命線徹底堵死。比如潛艇布雷,把基隆港和高雄港封住,再加上航空兵巡邏,臺灣的物資進不來,時間一長自己就得慌。
封鎖的同時,兩棲登陸得跟上。解放軍這些年造了不少滾裝船(RO-RO),專門用來運部隊和裝備。外媒報道,2023年之前中國已經有31艘這種船了,計劃到2026年總數能到200艘。
登陸不是隨便找個沙灘沖上去就行,得挑花蓮港、高雄港這種地方,先用海空力量清場,再讓地面部隊上岸。臺島東部的山地多,防御工事也不少,登陸部隊得有裝甲車和步兵戰車支援,才能穩住陣地。這一套打下來,導彈只是前期鋪路,真要占住地方還得靠人。
信息戰也不能少。現在戰爭不光是打硬件,還得打軟實力。控制網絡、輿論,把臺島內部搞亂,比扔導彈還管用。比如切斷臺灣的互聯網,搞亂他們的指揮系統,或者通過媒體放消息,打擊對方的士氣。
臺灣當局這些年沒閑著,從美國那兒買了不少裝備,2023年光是武器采購就花了15.5億美元,包括F-16的升級套件和各種彈藥。“愛國者”和“天弓”系統部署了不少,專門防空襲。
雖然跟解放軍的火力比起來差得遠,但要是配合地形死守,短期內還是能拖一拖的。更別提美國在后面撐腰,真打起來,美國不一定會直接派兵,但肯定會給武器和情報支援。這就意味著解放軍不能光靠導彈速戰速決,得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持久戰這事兒,資源儲備就得跟上了。導彈打完了咋辦?沒油沒糧咋打?好在解放軍早有準備,外媒報道,中國這些年囤了不少戰略物資,原油儲備到2024年有18億桶,大豆存了1億多噸,還有稀土、銅這些關鍵金屬也攢了一堆。
相比之下,臺灣的儲備就寒磣多了,糧食和能源全靠進口,封鎖一兩個月可能就撐不住了。這么一看,武統臺島的勝算不光在導彈上,綜合實力才是硬道理。
國際反應也得考慮進來。真要動手,美國肯定坐不住,經濟制裁是少不了的,可能還會有航母在外圍晃悠,擺出要插手的架勢。日本和澳大利亞也可能摻和,幫著美國搞點小動作。聯合國安理會肯定會開會吵一架,但中國有否決權,啥決議也通不過。不過國際壓力還是會讓行動變麻煩,解放軍得算好每一步,別讓外界干預把節奏打亂。
說到這兒,咱們再聊聊張召忠這號人物。他是海軍少將出身,早年在北大讀的阿拉伯語,后來在軍里干情報,80年代還去過伊朗伊拉克戰場當觀察員。
1991年海灣戰爭,他上電視分析美軍的打法,猜得挺準,名氣一下就起來了。可2003年伊拉克戰爭,他說伊拉克能拖住美軍,結果美軍幾天就打進巴格達,網上就把他叫“戰略忽悠局局座”了。不過他退役后還在媒體上活躍,2023年烏克蘭擊落“匕首”導彈后,他出來說,導彈不是萬能的,上了戰場誰都有翻車的時候。這話挺實在,也跟武統臺島的思路搭得上。
張召忠的看法是,現代戰爭得看綜合實力,光靠導彈打不贏。他拿海灣戰爭舉例子,美軍是導彈開路,但后面靠的是地面部隊和空軍配合。放到臺海也一樣,東風導彈能打頭陣,但不能指望它包打天下。
他還說,臺島的情況特殊,導彈用多了傷平民,國際影響不好,后續管理也麻煩。
武統的具體流程大概是啥樣呢?第一步肯定是導彈轟炸,把臺軍的指揮系統和防空網打殘。第二步是海空封鎖,海軍和空軍出動,把臺灣圍起來,讓他們動彈不得。第三步是登陸作戰,地面部隊上岸,占住關鍵點,比如機場、港口、鐵路這些地方。第四步是軍事管制,斷網、宵禁,把局勢穩住。最后是行政接管,把臺灣的官僚體系整合進來,恢復正常運轉。
這套流程里,導彈只在開頭露臉,后面的活兒得靠別的部隊頂上。
臺軍的反應也不會太弱。他們的策略是拖時間,等國際支援。東部山區是天然屏障,防御工事修了不少,短時間內能扛一扛。美國要是給情報和武器,臺軍還能多撐幾天。但從長遠看,解放軍的火力和后勤甩他們幾條街,拖下去臺灣肯定吃不消。關鍵是第一波能不能打到位,要是讓臺軍緩過勁來,戰爭烈度就得往上走,像俄烏沖突那樣變成拉鋸戰。
說到俄烏沖突,解放軍肯定得吸取教訓。俄羅斯開頭沒拿下基輔,后面就陷進去了,三年還在扯皮。臺海要是也這樣,成本就太高了。所以解放軍得爭取速戰速決,第一波導彈要是沒效果,后面就得靠封鎖和登陸補救。烏克蘭的地盤大,俄羅斯火力分散還能湊合打,臺島這么小的地方,火力得集中用,不能隨便浪費。
導彈是好使,但不是萬能鑰匙。導彈只是個敲門磚,真要拿下臺島,還得看全套本事。
上了戰場啥都有可能。解放軍要是真動手,肯定得打組合拳,不能光盯著導彈使勁兒。臺海這盤棋,拼的是耐心和底氣,不是誰的導彈多誰就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