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農歷四月十一了,莊稼人都盯著天看。老輩人常說“有雨無雨,就看四月十一”,這話藏著啥門道?
四月十一在立夏后第三天,正是春夏“掰手腕”的時候。南方暖濕空氣往上沖,北方冷氣流往下壓,雨說下就下。
這時候的雨腳長不長,直接關系著麥收順不順、秋苗壯不壯。農諺里有句“四月十一連綿雨,麥子水中魚兒吃”,聽著夸張。
可真要連著下,麥稈軟得直不起腰,麥粒泡水里發芽,可不就喂魚了?還有句“四月十一晴,三日見白面”,晴天曬得麥芒干,鐮刀一割就進倉。去年鄰村四月十一沒雨,三天收完十畝麥,新磨的面白得能照人影。
今年氣象預報說,南方明起有大范圍降雨,北方局地有沙塵降溫。雨多了怕澇,雨少了怕旱,莊稼人心里的秤砣跟著天氣晃。有人說農諺是老黃歷,可咱村王大爺記了三十年,準確率能有七成。
“四月初八怕晴,四月十一看雨”,老理兒串起來,都是莊稼人的經驗賬。前兒聽李嬸說,她家四月十一要是晴,準備著提前搭麥場,省得搶收時手忙腳。
也有人犯嘀咕,現在科技這么發達,還信這些老話兒?
可您想啊,農諺是祖祖輩輩拿汗水喂出來的,和天氣預報搭著看,心里更有底。就像去年四月十一,東邊村按農諺防了澇,西邊村只看預報沒準備,損失差了一倍多。雨腳長不長,晴天穩不穩,明兒一抬頭就知道。
有些地方的老輩人還說,四月十一的雨腳能走到伏天,具體咋個走法?您家那邊有這說法不?不妨留言說說,讓大伙兒長長見識。
老理兒看天,新科技報雨,莊稼人兩頭都得顧。想每天收農時天氣提醒,點個關注不迷路。最后得說句,農諺有地域差,具體還得看當地預報準信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