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緊緊圍繞共享發展理念開展科學研究,深刻理解共享發展理念并將其基本內涵和實踐要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創新中,提出“六個認同+十項機制”共享發展模式,創新性搭建教育領域的“三維共享體系”,即教育資源共享、成果轉化共享、社會服務共享,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
維度一:教育資源共享,形成合作共贏格局
共享發展對于促進高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具有重要意義。聊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根本,通過一系列改革和探索,高質量推進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立德樹人、協同育人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學院以“共建共享”為核心,構建“校際聯盟+數字平臺”雙輪驅動模式,向合作共贏的格局發展。
學院聯合不同區域、不同高校共同開展課堂互換模式,將本校特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情境在不同院校進行示范教學,逐步鍛煉教育者的教學技能,豐富其教學經驗。一是聯合山東大學等高校成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協同創新中心”,實現師資互聘、課程互通、學分互認,近3年累計共享課程資源1200課時,覆蓋學生超5萬人次。二是依托“智慧馬院”平臺,上線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微課資源庫等數字化內容,2023年平臺訪問量突破50萬次,偏遠地區教師使用率達67%。
維度二:成果轉化共享,打通“最后一公里”
聊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創新“政產學研用”一體化機制,推動理論成果向實踐轉化。“共建”就是鼓勵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思政教育,通過發揮學院師生的主觀能動性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讓師生體驗共建成果的樂趣,以提高思政教育獲得感。
首先,利用校本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利用學院現有的紅色資源優勢與聊城市政府部門共建“冀魯豫邊區革命史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白皮書》,指導地方建成紅色教育基地12個,年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學生或擔當講解員,或參與科研,身臨其境體驗沉浸式教學,把對所在地區紅色資源的研究、學習、踐行融入黨校、社區陣地建設,通過生動的實踐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鼓勵學生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其次,學院打造“政行企校”合作共同體,加強與社會力量緊密協作,將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推進政行企校協同育人,積極引入第三方開展合作,以資源互補、多元協作的形式共同構建高校精準思政新生態。通過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創新實驗室”,孵化社會服務項目8項,其中“社區黨建智慧管理系統”在山東省50個社區試點,群眾滿意度達92%。2018年以來,學院科研成果轉化率從最初的25%提升至2022年的48%,相關成果獲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獎17項,直接經濟效益超2000萬元。
維度三:社會服務共享,構建“共生生態”
聊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借助共享發展理念革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手段,探索靈活教育的特點,走出固定的課堂環境,從知、情、意、信、行等不同維度,帶領師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淵源、理論魅力和時代發展。
學院以“需求導向+精準對接”重塑社會服務模式。一是組建“理論宣講團”,深入企業、鄉村開展“定制化”宣講,2023年累計舉辦講座200余場,受眾超10萬人次。二是與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合作,開發“一帶一路”文化互鑒課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相關成果被斐濟、薩摩亞等國教育部門采納。此外,學院“共享發展智庫”提出的“普惠型教育服務網絡”建議,還被納入《山東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張娟 宋義明)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08日 第10版
作者:張娟 宋義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