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工人日報社評】
原標題:工會驛站“彈性開門”,“職工說了算”的服務多多益善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韓韞超
“眾人拾柴火焰高”。“開門”辦工會驛站、在共建共享共治中辦好工會驛站,工會驛站才能更好地成為工會組織為廣大戶外勞動者、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的重要陣地,成為工會組織聯系職工、服務職工的橋梁紐帶。
據5月6日《工人日報》報道,福建工會聯合煙草公司“開門”辦工會驛站,從今年3月起,驛站開放時間根據戶外勞動者工作時間做了調整,上夜班的戶外勞動者可以提前和驛站管理員溝通,驛站則按照職工實際需求彈性調整開放時間,將“決定權”交給職工。在驛站的留言簿里,諸如“屋內有蚊子,能加個蚊香嗎”“希望驛站能安排一次健康義診”等不少職工留下的建議,也都一一得到了回應。
工會驛站作為工會組織為戶外勞動者提供飲水納涼、餐食加熱、驅寒避雨、手機充電、休息如廁等一站式服務的站點,近年來經歷了從無到有,服務范圍從小到大,服務內容從少到多,服務效果不斷增強,社會影響日益擴大的過程。目前全國已建成工會驛站超18.6萬個。如今,工會驛站建設的重點逐步轉向在提高驛站服務質量與內容、增加開放時間上下功夫,積極向8小時之外延伸服務。上述工會驛站按照職工實際需求彈性調整開放時間,正是工會驛站提質增效的一個生動縮影,不但使驛站服務更精準可及,而且也多了人情味和松弛感,讓工會驛站有溫度、更貼心。
“彈性開門”打開勞動者“心門”——這是“開門”辦驛站結出的碩果。將工會驛站開放時間“決定權”交給戶外勞動者,對其提出的其他相關訴求予以滿足,是上述驛站“開門”的主要途徑。如果將視野拓寬便不難發現,這種理念和做法并非為上述驛站獨有,而是已經成為時下工會驛站建設向好向優的重要途徑。
所謂“開門”,一來是物理空間層面的,包括各級工會積極爭取黨委政府支持,一些社區、企業等為工會驛站建設提供場地、資源,社會多方力量合力參與驛站運維、提供專業服務,工會志愿者、職工代表、專業社工等組成“驛站管家”隊伍參與驛站管理,在工會驛站開展“愛心互獻”行動,鼓勵干部職工自愿互獻閑置可用物品等。
二來是評價反饋層面的,比如一些地方堅持“驛站怎么建、職工說了算”,從驛站選址到設施配備、日常管理等,都充分征求勞動者意愿,勞動者還可為驛站服務水平打分;工會干部下沉工會驛站開展“當一天站長”活動,通過沉浸式體驗、面對面交流,更精準感知職工群眾困難和需求,進而將寶貴資源用在“刀刃”上。
“眾人拾柴火焰高”。事實證明,工會驛站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多方力量的參與和支持。“開門”辦工會驛站、在共建共享共治中辦好工會驛站,工會驛站才能更好地成為工會組織為廣大戶外勞動者、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的重要陣地,成為工會組織聯系職工、服務職工的橋梁紐帶。
進而言之,“開門”辦驛站的理念和實踐背后,是工會始終以職工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不變初心。通過“開門”引入更先進強大的技術、智慧、資源等,驛站服務的優化有了更多可能,服務對象的體驗也有了更大升級空間,有助于其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工作和生活。而在更大范圍內,從傳統的夏送清涼、冬送溫暖,到近來的“工會幫就業”“12351+”專項行動等,工會組織在擦亮工會服務品牌的同時,也在不斷完善“普惠性+特殊性”維權服務工作體系,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維權服務工作,努力讓廣大職工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
職工的一些痛點和訴求看似不起眼,卻往往是工會服務的落腳點、著力點,是讓廣大勞動者更加了解工會、向往工會、走進工會的窗口和契機。我們樂見“開門”辦驛站式的探索不斷涌現,也期待各級工會組織秉持這樣的姿態和理念,將工會服務做得更加有聲有色、深入人心,切實增強職工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