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近兩千年的東漢時期,華夏大地上涌現出一位傳奇人物。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既能擺弄精巧儀器探索宇宙奧秘,又能揮毫潑墨寫下傳世佳作,堪稱全能型“大佬”,他就是張衡。張衡出生于公元78年,去世于139年,字平子,老家在南陽西鄂(也就是現在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夏村),是東漢時期響當當的科學家、文學家和發明家。
東漢那會兒,雖說國家相對穩定,但在學術領域,大家對宇宙的模樣充滿好奇,關于宇宙結構的理論,主要冒出來三個學派,分別是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蓋天說覺得天像個大鍋蓋,地是方方正正的棋盤;宣夜說更玄乎,認為天就是無邊無際的氣體,星星月亮在里頭飄著;而張衡堅定地站在渾天說這一派,他想象著天如同雞蛋殼,地恰似雞蛋黃,天地都靠氣托著,還浮在水上。這套理論雖說現在看來屬于“地心體系”,但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是腦洞大開的前沿思想。
張衡打小就不是個“安分”的孩子。17歲那年,他背起行囊離開家鄉,跑到西漢故都長安,大街小巷地轉悠,看古跡、聊民俗、摸經濟,把長安城的里里外外研究了個透。后來又跑到首都洛陽,在太學里求師訪友,和各路學者探討學問。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張衡回到南陽,給南陽太守鮑德當主簿。這份工作沒困住他的才華,工作之余,他揮筆寫下《東京賦》和《西京賦》,把洛陽和長安的繁華、歷史、風土人情全揉進文字里,這兩篇賦直到現在還被大家傳頌。
安帝永初二年(108),鮑德調走后,張衡干脆辭職回家,一頭扎進哲學、數學、天文的書堆里,這一鉆就是三年。三年里,他白天翻書演算,晚上觀星記錄,名氣越來越大。永初五年(111),他又回到京城,先后擔任郎中與尚書侍郎。元初二年(115)起,張衡兩度出任太史令,這太史令的工作,簡直像是專門為他量身定制,一干就是14年,也正是在這期間,他在天文學上干出了一番大事業。
張衡可不是只在書齋里搞研究的“書呆子”,他特別注重把想法變成實物。當時渾天儀已經有了,是西漢的耿壽昌發明的,但張衡覺得不夠完美。他動手改造,用齒輪把渾象和計時漏壺連在一起,隨著漏壺里的水滴滴答答往下流,渾象就慢悠悠地轉起來,剛好一天轉一圈。這樣一來,哪怕不出門,坐在屋子里盯著渾象,就能知道星星們在天上啥位置,就像現在咱們看天球儀一樣方便。
除了搗鼓儀器,張衡還天天仰頭觀星。他一顆一顆數,最后算出中原地區能看到大約2500顆星星。那會兒大家對月食一知半解,張衡愣是琢磨出了其中的原理。他還測量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算出來是天周的1/736,也就是29'24'',和現代測量的太陽平均角直徑31'59''.26、月亮平均角直徑31'5''.2相比,誤差小得驚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測量水平絕了!
關于太陽早晚大、中午小的現象,張衡也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這是光學作用導致的,早晚周圍環境暗,太陽就顯得大;中午天地明亮,太陽看著就小,就像一團火,夜里看亮堂堂一大團,白天看就沒那么顯眼。雖說這個解釋還不夠全面,但在當時已經相當了不起,直到晉代才有更完善的說法。
要說張衡最出圈的發明,還得是候風地動儀。陽嘉元年(132),這個“神器”誕生了。它用銅鑄成,模樣像個大酒樽。里面豎著一根大柱子,周圍8根橫桿連著外面。外頭8條龍按八個方向排開,龍嘴里含著小銅球,下面蹲著8只張嘴的蟾蜍。一旦哪個方向發生地震,柱子就會倒向對應方向的橫桿,那條龍嘴就會張開,銅球“當啷”掉進蟾蜍嘴里,人們立馬就能知道地震方位。永和三年(138),地動儀精準測到了隴西的地震,要知道,這可比歐洲出現的地震儀早了1700多年!除了地動儀,他還造了測定方向的候風儀,做出了傳說中的指南車。
在數學上,張衡算出圓周率比10的平方根3.16略大;在地理學領域,他繪制出地形圖;在文學藝術方面,他是東漢文壇的佼佼者,還被列為當時的六大名畫家之一。1956年,郭沫若給他題碑文:“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這話一點不假,張衡用他的智慧和雙手,在歷史長河里留下了璀璨的光芒,直到今天,還讓我們打心底里佩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