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新華社發表了一篇文章,呼吁高校校園向公眾開放。
這個新聞引起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支持也有不少人反對。反對者最突出的意見就是,開放大學校園會影響大學正常的教學秩序,如果一定要開放,讓新華社先開放打個樣。
這當然有一點抬杠的嫌疑了,其實國家開放大學校園,也是在下一盤大棋。
01 確立教育的公共屬性
新華社發文說,高校為什么向民眾開放,最基礎的原因,是因為民眾的納稅才成就了這些大學校園的建設。在這里我們也要重申這個觀點,大學不是象牙塔,它本質上是一個社會服務機構。
教育部曾經多次強調,開放大學校園是大學服務社會職能的體現,通過開放大學,可以促進知識共享文化傳播和全民的終身學習。
這些都是教育公共屬性的回歸,也是公共財政支持下社會責任的集中體現。
02 打破精英主義觀念,培育社會認同
我們的大學校園近些年來一直在培養精英,但是正如同錢理群所所說,我們培養的精英,很多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這個和當前社會所期待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此次利用打開大學校園,通過物理空間的打開來達到精神層面的連接,更加有助于培養社會認同。
至少以北大清華為代表的一些高校,開放博物館、圖書館等設施可以讓公眾近距離地接觸到學術資源,激發青少年對高等教育的向往,可以完美的打破精英化的壁壘,培育社會認同。
03謀劃城市與高校的共生發展
大學校園向公眾打開,實際上也是在謀劃城市與高校的共生發展。
現在的高校,基本上都建設在城市當中。一個高校動輒上萬人的規模,完全可以帶動周邊的消費升級。
武漢大學的櫻花,清華大學的冰場對外開放,可以直接拉動餐飲、住宿、交通等產業的發展,形成校園經濟的新業態。
國家一直在提提振消費,以大學城為核心的經濟微循環很好地契合了國家這一文件精神的號召。
而像哈爾濱工業大學推出的校園旅游攻略,把校史館、科技廣場等作為景點,更是把高校的文化融入到城市文化建設的體系當中。
04 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系的逐漸探索
當前的學校管理和國家的整體治理都是聯系在一起的。
開放高校校園必然會帶來管理上的難度,但也正是高校精細化管理試驗田。
高校整體素質高,思維活躍,對于社會治理也通常最有辦法。
很多高校現在已經實施預約、分區限流、黑名單等制度,這些制度的不斷完善,滿足了公眾需求,又避免過度的沖擊學校的正常秩序,而此類的實踐可以為城市公共空間的管理提供了經驗。
05 高校開放是國家開放的重要體現
最后從國際視野上來講,教育開放,是一個國家文化自信向外開放的突出的表現。
教育部與世界諸多國家簽署學歷互認協議,推動一帶一路的教育合作,而國內高校的開放實踐,將成為國際觀察中國教育治理的基本窗口。
開放大學校園以后,我們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來面對世界教育的審視。從國際視野上來講,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體現,這也是我們教育軟實力突出的表現。
所以從上面諸多層面上來講,高校并不是校園塔象牙塔,孤立于整個城市、整個社會而存在。它本質上是城市現代化管理現代化治理的一個風向標。
民眾的稅收成就了這些高校的建設,而這些高校也應該以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向公眾開放。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中感受到更高層次文化的熏陶,讓每一個人也都能從中感受到國家治理的精細化推進以及社會治理創新、軟實力提升開放的系統性布局。
推動大學校園開放,國家在下一步大棋,將來必將會得到很好的落實。
圖片來自AI創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