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期間,中國新聞周刊、南方周末等知名媒體聚焦高中雙休的問題。在新發表的文章當中,他們突然發現,第一批執行高中雙休的學校已經改回去了。
改回去的原因其實還是那么多:升學壓力大,家長焦慮,高考指揮棒沒變、政策執行不力等等。
坦白來說,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高考指揮棒沒有變化,其他的一切都變不了。而在這一政策的落實過程當中,沒有強有力的監管保證,之前的管理慣性還會延續。
01 學校
對于學校來講,政績考核和高考升學率依然掛鉤。部分校留校領導擔心,雙休會導致教學進度的滯后或者成績下滑,這可能會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所以他們存在著壓力。
當然,他們也很懂得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當中獲取一定的生存空間。
由此就產生了所謂的自愿。
名義上實行雙休,實際上卻通過自愿留校學習或者變相補課來維持原有的教學節奏。這在很多地方都屢見不鮮。
02 家長
雙休的最大阻力其實來自于家長。
一方面擔心公平競爭的擔憂,家長擔心其他學校沒有落實雙休,導致自家孩子學習時間不足,形成競爭的劣勢。比如長沙的家長就曾經因為擔心雙休影響自家孩子而公開反對政策。
而對另外一批家長來講,高中生雙休以后他們依賴外校外的培訓機構,增加了經濟的壓力。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家長對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缺乏信心,所以也是一直在反對雙休。
03 政策本身
教育部在4月初的時候公布了《查處中小學違規辦學行為典型案例》。在這份文件當中,對于河南、江蘇等地的學校負責人因違規補課直接免職。
但是在具體地方的實施過程當中,執行力度不一。很多學校依然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表面上雙休,實際上變相雙休補課,導致了這一政策的推進難度。
而我們國家這么大,一刀切很難完全實施。教育部所主張的健康第一的發展理念,雙減政策的執行跟地方的實際教育生態存在一些沖突。
尤其是一些寄宿制的學校,偏遠地區學生往返交通不便,每周雙休也確實不太可能,所以雙休制度難以落實,政策靈活性不足。
04 高中學生
高中雙休是為了保障學生的休息權,但也不是讓他們真正去放飛自我。
當前的學生已經陷入舊有的學習習慣當中,無法改變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模式。突然獲得自由時間以后,出現了更多的焦慮。而這種焦慮所帶來的后果就是學習成績的大不如以前,這更加重了學校老師和家長對學生未來的擔憂。
各種因素的促使之下,讓學生回到校園,延續之前兩周一休乃至一個月一休的模式,才是他們最希望看到的。畢竟在很多家長來看,只要他待在學校里多少都能學點。
05 改革難題
最重要的原因,系統性改革尚未完成。當前的高考仍然是按分錄取、以分數為核心的評價標準,所以在學校長時間形成的“以時間換分數”的慣性思維難以轉變。
不改高考,只改雙休,考試的招生方式和教育評價的體系不改革,雙休政策始終面臨著執行的壓力。
以上種種,促使很多高中雙休的學校逐漸改回去了。
雙休政策的反復,實際上體現了教育轉型期的深層矛盾。既需要回應學生身心健康的訴求,又需要平衡升學競爭的壓力。而在這種矛盾當中,不少學校忽然發現,把學生回歸以前的管理方式是最優的選擇,也是最省力的選擇。
若想真正落實雙休,單一的政策調整并不能奏效,還需要進行改革評價體系,強化監督,提升家校協同能力。多管齊下,雙休才能真正落實。
圖片來自AI創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