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承燾
20世紀初,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舊體詩詞逐漸被認為是“封建糟粕”而被打入文學冷宮。盡管如此,舊體詩詞卻沒有因此銷聲匿跡,反而在夾縫中頑強地生存下來。
在民國時期,最著名的、是所謂“四大詞人”,他們分別是:夏承燾、唐圭璋、龍榆生、詹安泰。其中的夏承燾,被胡喬木多次贊為“一代詞宗”、“詞學宗師”。
夏承燾,字瞿禪,晚年改字瞿髯,別號謝鄰、夢栩生,室名月輪樓、天風閣、玉鄰堂、朝陽樓,1900年2月10日出生于浙江溫州,1918年畢業于溫州師范學校。
夏承燾沒有上過大學,但他后來卻走上了大學的講壇,并先后擔任浙江大學、浙江師范學院、杭州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特約研究員,成為著名的教育家、學者和詩人。
1947年西泠印社。左起:方介堪、馬公愚、夏承燾
夏承燾的學問全靠自學。他說,自己從七八歲上學起,幾十年來,除了生大病,沒有一天離開過書本。最重要的是要多讀,“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他晚年總結讀書經驗時,說自己天資很低,正因為這樣,促使自己奮發苦學。他曾經這樣說:“笨,是我治學的本錢。”
他認為,讀書沒有捷徑,不能取巧,只有下笨功夫才能取得成就。他曾經這樣解讀“笨”字:“笨”字很有趣,頭上頂著竹冊(冊是串好的竹簡,是古代的書籍),就是教人要用功;用功是人的根本,所以“笨”字從“竹”從“本”。
關于夏先生的用功讀書,最典型的一段事例發生在他在浙江省立第九中學(即浙江省嚴州中學)任教時。1927年下半年,夏承燾到九中以后、在藏書樓里發現了豐富的圖書,令他喜出望外。
他當時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在師校圖書館理舊書,有涵芬樓影印廿四史,浙局‘三通’、嘯園叢書等,借二三十本歸,在嚴州得此,如獲一寶藏矣。夜翻《隋書》、《宋史》、‘三通’,作《白石詞考證》,得數事,甚得意。十一時寢。”
發現藏書樓的“寶庫”之后,他盡情地在書海中遨游。白天教書,晚上和節假日就埋頭苦讀,博覽群書,其用功之勤,為常人所不及。他在那一段時間的日記中,常有這樣的記載:“兀兀終日,雙目為瞀”“竟日伏案,用心過勞,口舌為干”等等。
夏承燾和妻子吳無聞
盡管如此,當他遇有創見和心得,就忘了苦讀的辛勞:“大喜出戶。素月流天,庭葉無聲,幾三更矣。”“晴日滿窗,亂書坐擁,蕭然自得。”
據尚存的、夏先生1928年下半年至1929年底的日記統計,在這一年半的時間里,他閱讀、扎錄的古今中外各類書籍達368種之多,創作詩文一百多篇。夏先生發表在北大燕京學報上的成名作《白石歌曲旁譜辨》以及奠定他詞學泰斗地位的重要著作《唐宋詞人年譜》,都是在九中執教時寫成的。
夏先生晚年回憶起這段往事時,仍然記憶憂新:“每天上完課,就鉆進書庫讀書。在那里,我閱讀了大量的有關唐宋詞人行跡的筆記小說,披沙揀金,往往見寶。”
1986年5月11日,夏承燾因病在北京逝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