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出差的路上。
烏鎮,成都,杭州。然后,短暫停留上海,又去到烏鎮。接著,是常州,深圳,北京。
而類似這樣的行程,已經持續了將近20年的時間。2006年,我從微軟的技術部門轉到市場銷售部門之后,就開始了大面積、高密度的出差。平均下來,每年都有上百天。后來,2013年,我選擇創業,成為一名戰略咨詢顧問之后,這樣的出差習慣和強度,也保留了下來。
有人會問,今天的信息和通訊,都已經足夠發達了,為什么還要到處跑?就像前段時間,在“問道中國”六周年晚宴上,一位組員問到的那樣。王興曾說,2019可能會是過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里最好的一年。既然如此,我們為什么還要四處奔波?
我想,這可能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擁有一個自己的“認知熔爐”。而出差,尤其是出差參訪企業,是我的認知熔爐里,特別重要的一環。
什么是“認知熔爐”?
把鐵礦石扔進去,煉出鋼鐵。把金沙扔進去,煉出金子。提純、萃取、升華。把看似普通甚至無用的原材料,轉化為高價值的產物。這就是熔爐的作用。
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認知,能夠持續更新迭代,變得越來越深入、越來越結構化,甚至達到一種“通透”的狀態。那么,我們就需要一個這樣的系統,來“熔煉”原始的認知“礦石”。而這件事,對面對今天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可能也尤為重要。
所以今天,我想斗膽和你分享,我的認知熔爐。它分為“輸入系統”和“輸出系統”兩個部分。各5件事。當然,這遠遠稱不上是什么“標準答案”。但是,也許能啟發你,形成自己的認知熔爐。
先說,輸入系統。
第一件事,快訊。
這個世界,瞬息萬變。一個政策的出臺,一個技術的突破,甚至是一個看似遙遠的國際事件,都可能在不經意間,對你的工作和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
所以,我們得以盡可能快的速度,和盡可能精的準度,來知道“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些什么”。
怎么才能又快又準?
這就需要你精心篩選自己的信息源。比如,我會看像36氪、虎嗅、第一財經這些比較嚴肅的商業媒體,也會看澎湃新聞這類更新快、有官方信譽的新聞源。比如,加入一些高質量的行業群,來了解行內人正在討論的,最新的行業動態、政策解讀、市場風向。比如,通過朋友圈,看那些你認為認知水平高、信息來源相對可靠的朋友所分享的內容。再比如,遠離劣質信源 ……
快訊的作用,就像是雷達。它讓你時刻保持警惕,對環境的變化有基本的感知。
第二件事,讀書。
讀書,是一個非常廣義的概念。它不僅僅指閱讀紙質書或電子書,還包括了所有系統化的知識輸入。
對我來說,一個極其重要的“讀書”來源,是得到。每年,我在得到上投入的時間和金錢,都不會少。
為什么?因為,我們不一定能有時間,讀完一整本書。但是,我們又需要知道一些書籍的核心思想、主要邏輯和關鍵洞見。所以,只要有空閑,我就會打開得到,聽上幾本書的精華。這讓我能在有限的時間里,高效地獲取經過結構化處理的知識。
同時,我也會在得到上學習很多老師的課程。一門打磨精良的線上課程,就是老師對某個領域的知識,進行的系統化的梳理、結構化的呈現。
快訊,是碎片化的。讀書,是結構化的。它能幫助你構建起認知體系的“骨架”。只有把這些骨架建立起來,你吸收的碎片化信息,才能找到附著點,才能被有效地組織和理解,而不是雜亂無章地堆砌在腦子里。
第三件事,參訪。
如果有機會,為什么一定要去現場看一看?
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你在辦公室看報告,聽匯報,打電話,和你親自到生產線走一圈,跟一線員工聊幾句,感受到的東西,是有天壤之別的。在現場,你能看到很多“非正式”的信息。墻上的標語,員工的眼神,辦公室的氛圍,甚至廁所干不干凈。這些細節里,藏著很多關于一家公司文化、管理、效率的密碼。
我常說,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出差,不再去一線參訪了,那我的咨詢生涯,基本上也就結束了。
書本會告訴你,“是什么”和“為什么”。而參訪會告訴你,“它是如何發生的”,會激發你思考,“它為什么能這樣發生”。
參訪,就像是把你的認知,從實驗室搬到田野里,讓它接觸最真實的土壤,獲得最鮮活的養分。
第四件事,導師。
我們每個人的精力、時間和認知范圍,都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深刻理解每一個專業領域。
所以,遇上不懂的領域,我就會向這個領域的專家們請教。比如,想了解宏觀經濟和金融趨勢,我會去請教香帥老師。想理解復雜的國際政治格局,我會去聽徐棄郁老師的分析。健康問題,可以向薄世寧老師學習。2020年,我還建了一個微信群,名字就叫“劉潤和他的老師們”。
可是,如果我不認識什么專家,怎么辦?
首先,很多各個領域的專家,都已經有了自己的課程。另外,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的朋友圈中,一定有在某些方面比我們強得多的人。向他們學習、請教,總比自己抱著書本硬啃強。
依靠導師,本質上就是借助巨人的智慧,來拓展自己認知的邊界和深度。
第五件事,AI。
這是最近幾年來,我越來越重要的一個輸入來源。
我不僅把它當作一個效率工具、一個助手,我更把它視為我的導師之一。遇到一個復雜的問題,理不清頭緒時,我會嘗試向AI請教。當然,這需要學會如何有效地提問。這本身就是一門學問。
很多時候,我驚訝地發現,一些我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邏輯節點,AI卻能給出非常有啟發性,甚至讓我恍然大悟的思路。
所以,千萬不要低估它。把它當作你的老師,向它請教,與它“對話”。讓它成為你知識淵博、反應迅速、永不疲倦的“超級外腦”。
說完了輸入系統,再來說輸出系統。
第一件事,復盤。
在“問道中國”、“問道全球”的項目里,我們的日程安排,通常是參訪完一家企業,我就盡快把觀察、思考、感悟,系統地分享出來。
為什么?就像鐵匠打鐵,要趁熱。剛參訪完,你的記憶最新鮮,感受最深刻,思維最活躍。這個時候立刻復盤,強迫自己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語言和邏輯框架重新組織一遍,甚至嘗試把它放入你已有的某個模型中去驗證、去補充、去修正。
這個過程,本身就能產生很多新的、意想不到的觀點和洞察。
復盤,是認知鍛造的第一步。它會強迫你對新輸入的信息,進行即時的消化和提純。
第二件事,日課。
我們有一個商業社群,叫“劉潤·進化島”。每天,我都會在島上寫一篇日課,分享當天的一些思考。
這種常態化的輸出,是一種對持續思考的倒逼。因為它不要求長篇大論,但要求每天都要“有話說”。這就會逼著我,時刻保持對周圍世界的觀察。今天看到了什么現象?聽到了什么觀點?有什么新的想法?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點,也要嘗試把它想清楚,說明白。
堅持日課,就像每天打磨認知這把刀。你不能等它鈍了再去磨,而是要讓它時刻保持鋒利。
日課,是認知鍛造的日常練習。它會讓思考成為一種本能。
第三件事,文章。
當對某個特定的話題,有了比較多的思考和積累,覺得很有價值,想要更系統、更深入地把它闡述清楚時,可以選擇寫成一篇文章。
這和寫日課不同。它的要求更高。寫文章,會逼著你查找更詳實的數據和證據,來支撐你的觀點。梳理更清晰的邏輯鏈條,讓論證過程嚴謹、流暢。思考更周全的反面意見,讓你的論述更加立體。
可以說,寫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極其深刻的思考過程。因為它強迫著你要把模糊的想法變得清晰,把零散的觀點串成體系。
寫文章,是認知鍛造的深度加工。它會把思考推向嚴謹和深刻。
第四件事,演講。
無論是公開分享,還是企業內訓,或者年度演講。演講,尤其是有很多人,甚至是付費聽眾在場時,壓力是巨大的。因為大家期待的,是聽到獨特的、深刻的、成體系的見解。
邏輯能不能自洽?案例夠不夠典型?表達能不能清晰?觀點有沒有價值?能不能給聽眾帶來真正的啟發?為了準備一場高質量的演講,你往往需要調動你所有的認知積累,進行反復的推敲、打磨、優化。
演講,是認知鍛造的公開展示。它會檢驗思考的穿透力。
第五件事,寫書。
當你在某個領域,通過持續的輸入和前面四種方式的鍛造,積累了足夠長的時間。你的很多想法,經歷了不斷的提出、被挑戰、被推翻、再修正、再完善的過程。最終,它們會逐漸沉淀下來,形成一個相對穩定、自洽、完整的知識體系。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考慮寫一本書了。將自己在這個領域的全部思考,進行一次最徹底、最系統、最完整的梳理和呈現。構建一個宏大的理論框架,填充豐富的細節內容,確保內部邏輯的嚴密和一致。
你甚至可以說,寫書,是認知鍛造的某種終極形式。因為,他標志著你知識體系的成熟。
好了。總結一下。
我的認知熔爐里,有5件事,構成了輸入系統。
快訊,是雷達,感知環境變化。讀書,是骨架,構建系統認知。參訪,是土壤,接觸真實世界。導師,是巨人,提升認知高度。AI,是外腦,加快迭代速度。
還有5件事,構成了輸出系統。
用復盤,進行即時的提煉。用日課,進行日常的打磨。用文章,進行深度的加工。用演講,進行體系化呈現。用寫書,進行最終的沉淀。
如果從2013年,從我選擇成為戰略咨詢顧問的那一天算起,這10件事,我已經堅持了12年。
因為我需要為我的“認知熔爐”,持續不斷地添加高質量的“原料”,并通過各種方式“鍛造”,煉出真正有價值的“產品”。
而最近幾年,我們都像是在驚濤駭浪中航行的小船。未來,可能依然充滿未知和挑戰。焦慮是難免的。但是,光焦慮沒有用。我們需要找到錨點,找到繼續前進的力量。
認知熔爐,也許就是一個重要的錨點。它不能保證你永遠做出正確的判斷。但它能幫助你,更大概率地接近事情的本質,更從容地面對變化和未知。
而這套方法,并不神秘,甚至有些“笨拙”。
那么,你呢?
你的“認知熔爐”,是什么樣的呢?你會通過哪些方式,為自己輸入認知的“原料”?又會通過哪些方式,來“鍛造”這些輸入?
在這個變化越來越快的世界里,真正能夠讓你站穩腳跟的,不是你今天擁有什么,而是你明天能夠學到什么,能夠進化成什么。
愿我們都能煉就自己的“認知熔爐”。然后,保持篤定。
這,也許就是我們能給自己和這個時代的,最好的答案。
共勉。
ps:
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來自我在商業社群“劉潤·進化島”上的日課。
每天,我都會在島上更新“劉潤日課”,分享我當天最新鮮熱乎的商業收獲。
如果,你也對這樣的形式感興趣。歡迎你加入,和我們一起學習。
更多信息,歡迎你點擊下方圖片進行了解。加入7天內,可以無理由退全款。
我在島上,等你。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觀點/ 劉潤主筆/ 二蔓編輯/ 歌平版面/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96原創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