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十大經典戰役。就我個人看法而言。粟裕十大經典戰役排行,第一肯定是淮海戰役,第二是豫東戰役,那么三到五分別是蘇中戰役,孟良崮戰役,萊蕪戰役。第六名是這個渡江戰役,渡江戰役,這個是指三野部分的這個東段地區不包括上海戰役。
淮海戰役
第七到第十名分別是濟南戰役上海戰役,宿北戰役和黃橋戰役。這里面只有黃橋戰役發生在抗日抗日戰爭時期,其他的時間都是發生在這個解放戰爭時期。那么這些呢?都是著重于粟裕軍事成就出發。因為粟裕歷史定位問題以及粟裕當時所處地位及復雜的情況,如果一個戰略區將戰役指揮權賦予一個副職,這個本身就是非常少見的事情。上面列舉的粟裕十大經典戰役可能在排序方面,大家會有不同看法。也有人對一些戰役會有爭議,但這些戰役中,我們是能夠看到粟裕的風格。除上述這些戰役之外呢,還包括魯南戰役,天目山戰役,沙土集戰役,車橋戰役。這些呢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許多人說呀,說粟裕打仗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
動畫版淮海戰役
仗仗不同。但我們縱觀粟裕的指揮,依然是有跡可循的。那有什么特點呢?許多人認為粟裕打仗仗仗不同,無跡可尋,那是沒有進行深入研究的結果,傳說蔣介石在與粟裕在華中對戰的時候,要求下屬進行專門研究。并讓日本原來的頭目崗村寧次參加,但是依然沒有得出什么結論。遲浩田將軍總結粟裕戰法時,提出說粟裕用兵有法,但無定法結論。
粟裕
目前,很多人在研究粟裕的兵法。并取得相當的成果。粟裕尤其善于進行大兵團作戰。這個大兵團作戰有什么特點?與其他的作戰形式有什么差異?下面所列粟裕經典戰役的。都屬于大兵團作戰的范疇。
縱觀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兩黨能夠較好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帥真是不多,弱勢之下指揮大兵團作戰,能百戰百勝,只有粟裕一份。所以呢,大兵團作戰以弱勝強作戰是非常的難。我們言歸正傳。那么排名第一的呢?是淮海戰役。這場戰役發生在1948年11月30日。整個戰場的形勢是遼沈戰役也是剛剛進行完。平津戰役跟淮海戰役之后進行的確定性戰役,那么解放戰爭十大經典戰役淮海戰役排第一是公認的,不把這淮海戰役的第一的話,一定會被世人的口水噴死。但是從這個軍事指揮的藝術來看,這淮海戰役的水準絕對不如豫東戰役。淮海戰役國軍叫徐蚌會戰。淮海是指徐州以東兩淮和海州一些戰役初期共軍策劃的作戰區域。徐蚌會戰是在徐州和蚌埠區作戰,從戰爭實際發生的地理區域看,徐蚌會戰的表述更加準確。作戰區域的變更是戰場形勢變化引起的。淮海戰役分為三個階段。
淮海戰役示意圖
第一戰,黃百韜兵團的七兵團。二戰黃維的12兵團。三戰陳官莊吃掉徐州軍事集團杜聿明以下李彌13兵團邱清泉的二兵團,還有這個孫元良的16兵團。一戰吃掉黃百韜的吃占有目的,2、3階段是戰役發起后意外的收獲。定位在初期規劃之內。越是重大戰役,變數就越多,需要戰役指揮官對瞬間發生的各種變化作出及時判斷和正確的決策。這也正是優秀戰役指揮官較少的人。變化是戰爭的主旋律,優秀的指揮官。能把握戰場旋律的節奏,敵我雙方因此能夠久戰。淮海戰役是國共兩大集團的決戰,因此一戰定輸贏,蔣介石輸了,民國的大廈傾倒,歷史如此。
淮海戰役中的解放軍戰士
除了粟裕,誰都沒有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在粟裕給中央表述自己作戰計劃的同時,淮海大戰就在粟裕的規劃中。豫東戰役之后。這個構想就完成,在1948年11月8日給中央發報的時候。毛澤東把這個計劃落實了。粟裕的一生。這兩封電報輝煌。
奠定了軍事戰略家的地位。這場戰役如果共產黨輸了。真如一些人說的,不過是遲一點的勝利。但事實卻未必。雖然元帥劉伯承曾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政治上的必然,軍事上的偶然。共產黨一定會勝利。”話是沒錯,但淮海戰役如果輸了。二野三野受到的軍事打擊會很大。如果按照對等原則,兩支主力感覺也就逃出幾個縱隊,雖然有四野在東北地區的勝利,但整個國家的勝利就會更長了。因為人民解放軍有粟裕這樣的指揮官,加速了國家的勝利。
淮海戰役的前沿指揮部
淮海戰役是雙方真正的決戰。這淮海戰役的第二個特點是超大的規模,以少勝多,60萬共軍對80萬的國軍一戰消滅國軍精銳機動兵力55萬人。消滅的可是國軍精銳機動主戰兵力。加上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的勝利。至此蔣介石已無可戰之兵,江北地區基本解放。粟裕打仗常常是以少勝多,每戰開始都很艱難,自從紅軍時期粟裕一直在敵人的心臟腹地與敵斗爭。對敵人來說是非常厭惡,但卻無法消滅。粟裕的戰爭環境非常差,也造就了粟裕的軍事能力與成就。沒有妥協的余地。林彪的評價很中肯。
只是說這個粟裕戰爭環境的惡劣,他說呀,這個粟裕同志啊!長期遠離中央。長期孤軍奮戰,一般情況都是在敵人包圍的態勢下打的,不冒險,那就沒法生存,養成了他敢于冒險的特點。比如說這個豫東戰役,我看啊,最多只有五成的把握。拿這次淮海戰役來說呢,沒讓杜聿明跑掉,那就值得研究探討和借鑒。以少勝多的仗難打,犧牲一定多。環境這樣的也是沒有辦法,關鍵是打擊。淮海戰役的特點,三是這個華野,中野兩大戰略野戰軍這個緊密的配合。實現的粟裕止癢點友軍配合打大仗的戰略構想。
解放軍的炮兵
兩大戰略區的配合作戰,如何統一指揮打是一個難題,共產黨的從來就沒有解決好戰略區指揮作戰的指揮機構問題。先前中野和華野,也有相互配合作戰的經歷,如華野配合中野在中原作戰。進軍豫皖蘇豫東戰役的協同作戰和統一指揮,是兩碼事,可國軍有系統,共產黨那也是有山頭的,軍閥割據的傳統。都是一直存在的。兩大戰區60萬大軍包括地方軍區的部隊,面對國軍的80萬人,除了戰場,還有后面的后勤供應,傷員的救治等等。都需要統一的協調。如果沒有統一的指揮機構。大家各管各的,是不可能贏得戰役勝利。雖然中間有軍委協調,但軍委哪里的太遠?不了解具體情況。如果到時雙方各執一詞,如何決策呢?所以,建立統一指揮機構。中央沒想到嗎?貌似不可能。中央等什么呢?到戰役要發起了1948年4月30日。粟裕這個時候!向軍委發出一封電報。電報說請陳鄧首長指揮。確保了戰役的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