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兵團的抗美援朝首戰長津湖一直以來都飽受爭議,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第九兵團其實一直都是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的核心主力。
淮海戰役勝利后,華東野戰軍被整編成第三野戰軍,同時成立了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共計四個兵團,總人數約80萬。
這幾個兵團中名氣最大的莫過于第九兵團,同時第九兵團也是三野最后保留下來的機動兵團,被稱為三野的王牌。
為何第九兵團能成為三野的王牌呢?
02
首先從部隊構成來看就注定了第九兵團不一般,因為他的王牌太多了。
華東野戰軍早年有六大王牌縱隊,分別是葉王陶縱隊,以及王建安、宋時輪和許世友縱隊,這也是原華東野戰軍最強的幾只縱隊。
三野成立后,這四個兵團中每一個兵團分到了1-2支尖刀部隊。
第七兵團分到了王建安22軍、陶勇23軍
第八兵團分到了王必成24軍
第10兵團分到的28軍是原來宋時輪的10縱。
第九兵團分到了兩支主力縱隊,分別是葉飛20軍和許世友27軍。
20軍就是原華野1縱,以“葉飛縱隊”聞名,在豫東戰役中殲滅區壽年兵團,淮海戰役中突破碾莊圩;
27軍就是原華野9縱:以“許世友鐵軍”著稱,濟南戰役中率先破城,渡江戰役中搶占南京總統府
這些部隊在華東戰場積累了豐富的攻堅戰、運動戰經驗,戰術素養與協同能力遠超同期其他兵團。
可以說這兩支縱隊的加入就注定了第九兵團不同凡響,是粟裕和陳毅傾注了極大心血的一個兵團。
除此之外兵團司令員宋時輪也是一時名將,是粟裕麾下“攻堅三虎”之一,曾指揮濟南戰役東線集團。
從主力縱隊來看第七個第九兵團好像都有兩支王牌縱隊,但是第九兵團這兩支部隊可不一樣,這兩支都是爭奪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稱號的兩支縱隊。
從華野成立開始,一直以來都有1縱和9縱到底誰是華野最強王牌的瑜亮之爭,如今1縱和9縱都去了第九兵團,第七兵團根本無法對比。
除此之外九兵團剩下兩個軍,第30軍前身是華野12縱,33軍則是渤海縱隊改編而成是屬于二線縱隊中比較強力的。
相比較來說第七兵團剩下的21軍(2縱)和35軍(魯中南縱和吳化文起義部隊混編),在戰績和資歷上要差一些,35軍更是到淮海戰役由地方不對臨時升上來的。
03
從戰果上來看第九兵團也確實是三野的王牌。
最早的淮海戰役開始,當時還是華野9縱的27軍負責主攻黃百韜兵團核心陣地碾莊圩。
面對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第25師,9縱采用“壕塹逼近+爆破突襲”戰術,連續突破18道防御工事,全殲守軍2.4萬人。
此戰首創“土工作業抵近爆破”模式,被軍委推廣為城市攻堅范本,三野和九縱的土木作業能力也因此聞名全國。
淮海戰役后第九兵團成立,隨后九兵團作為第三野戰軍的主力,承擔了后來三野作戰的核心任務。
渡江戰役時第九兵團作為東突擊集團主力,在安徽蕪湖至銅陵段強渡長江。
其中20軍59師175團2營率先登陸南岸,僅用45分鐘突破江防,是全軍突破江防最快的部隊。
上海戰役爆發后,第九兵團承擔解放上海主攻任務。
為保護城市設施,27軍放棄重炮轟擊,以班組為單位進行“逐樓清剿”,用3天時間攻克蘇州河北岸陣地,殲滅國軍4.7萬人,外灘建筑群完好率超過95%。
這種“瓷器店里打老鼠”的戰術,成為現代城市作戰經典案例。
江浙地區獲得解放后,第八兵團的番號被撤銷,其中八兵團第26軍劃歸到第九兵團,導致第九兵團再次擴大,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三野第一兵團。
這也為后來第九兵團參加抗美援朝埋下了伏筆。
04
1950年10月,第九兵團入朝作戰。
11月,第九兵團在零下40℃的嚴寒中迎戰美軍陸戰1師。盡管后勤嚴重不足但是仍然完成穿插柳潭里的任務。
此戰中第九兵團雖然飽受爭議,但是在極端環境下仍然做到了全殲“北極熊團”(美軍第7師31團),殲敵1.3萬人,迫使美軍經歷“歷史上最長的撤退”。
長津湖確實有爭議,但爭議的并不是第九兵團的官兵,而是指揮和決策,第九兵團的志愿軍官兵在這一戰役中展現出的意志和戰術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正如粟裕評價:“第九兵團是把一鍬土、一顆子彈都用到極致的部隊。”
第九兵團官兵本身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因為許多準備上的不足,后勤上的失當和指揮上的問題才導致了長津湖飽受爭議,非戰斗減員極其嚴重。
這樣一支部隊絕對無愧于三野王牌的稱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