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D重慶,“立體”不只體現在地面。讓我們將目光向下移——
據不完全統計,重慶主城地下有1600多個防空洞,總使用面積約110萬平方米。數量之多、規模之大,世所罕見。如今,它們中的一些變身為博物館、美食城、演藝場所……成為市民游客了解、體驗這座城市的新窗口。
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不少人選擇走進防空洞。這背后,是重慶以“防空洞+”的新業態,打造出的消費新場景。數據顯示,去年15個“山城洞天”項目迎客超400萬人次,營收6000萬元。
穿行于防空洞之間,我們體驗到的不僅是山城魔幻的地理,更是一個超大城市向空間借靈感、向存量要未來的智慧。
▲渝中區上清寺防空洞中的“野歌會”上,歌手與市民們互動。記者 張春曉 攝/視覺重慶
恐怕很難再找到一座城市,能像重慶這樣,與防空洞有著如此緊密的聯系。
對于重慶人來說,防空洞是既親切又特別的存在。抗戰時期,它們是守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屏障;和平年代,伴隨著城市發展,防空洞又“進化”出多種形態,成為服務百姓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空間。
對于外地人而言,這些深藏于山體深處的洞穴,就是一部寫在地下的重慶發展史——既能讓他們直觀地感知城市變遷,也能讓每個探訪者觸摸到歷史的余溫、洞見未來的可能。
城市記憶的留聲機。抗戰時期,侵華日軍對重慶實施了6年零10個月的狂轟濫炸。修筑防空洞,成為當時最直接、最有效的避難方式。紀錄片《苦干》記錄下這樣的真實場景:老百姓用最原始的工具、最笨拙的土法,一錘一鑿、一手一腳地開山劈洞。
近年來,重慶持續對防空洞進行修繕保護與合理利用。今天,在重慶大轟炸慘案遺址、重慶建川博物館等地,防空洞化作會呼吸的歷史教科書,向世人訴說著重慶人永不言棄、愈挫愈勇的堅韌品格。
空間治理的實踐場。拿開在防空洞里的“背簍菜市”來說,原先菜農們出了地鐵站,在城里沒有專屬賣菜點,擺在路邊又影響市容。為解決這一問題,政府、企業、軌道交通等多方聯手,合力辦了一件民生實事。
往小了看,這只是防空洞活化利用的一個案例;往大了說,它也是重慶探索超大城市高效能、精細化治理的縮影。這提醒我們:今天對于防空洞的開發,不是簡單的空間再利用,更重要的是治理理念的迭代升級。防空洞治理“功夫在詩外”,要用民生溫度衡量治理精度。
消費升級的催化劑。今年1—2月,重慶以2831.83億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登頂國內“消費第一城”。打造消費新場景,是重慶給出的亮眼一招。其中,依托防空洞衍生出的一些新業態,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多的新體驗,也為重慶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增色不少。
在沙坪壩區“洞艦1號”主題景區,到沉浸式科幻空間里體驗“地下世界”;在渝中區孵LIVE CAVE音樂場地,隨著音浪盡情搖擺……閑置資源轉化為經濟動能,這些從防空洞里生長出的消費新場景,不僅是對舊有空間的創新激活,更是重慶擁抱消費升級的生動注腳。
▲九龍坡區黃桷坪軍哥書屋,市民在防空洞改成的書店中下棋、看書。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從戰火中的庇護所到充滿煙火氣的會客廳,防空洞始終藏著重慶人骨子里的韌勁、智慧和人間溫度。
對重慶而言,防空洞的再利用,既要考慮到它本身特殊資產、特殊空間形態等的特殊性,也必須解決中國城市在存量更新中面臨的普遍性難題。比如,如何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公共利益保障、商業價值挖掘中找到平衡。
2018年底,重慶市國防動員辦公室(重慶市人民防空辦公室)啟動實施“山城洞天”人防工程服務民生專項行動,對防空洞進行“一洞一策”提檔升級,助力城市更新。坐擁豐厚家底,重慶還能怎樣在地下空間續寫山城傳奇?
守住歷史根脈,用好城市記憶的立體教科書。防空洞真正的價值釋放,在于打通歷史、當下與未來的聯結。在堅持“平戰結合,服務民生”的原則下,重慶的防空洞更新應該告別簡單的“景點思維”。
比如,可進一步深挖特色文化IP,讓抗戰記憶、三線建設故事通過數字技術“活起來”,讓防空洞成為“Z世代”了解城市發展、感觸民族記憶的“第二課堂”……這才是對城市記憶最生動的解碼——根脈守住了,教科書才能持續翻開新的一頁。
激活空間價值,構建洞穴經濟的跨界融合體。防空洞的“跨界”,不是盲目植入業態,更不等于只把“地下”“洞穴”當作營銷噱頭。相反,應在空間物理屬性、商業運營成本、消費趨勢變化的交叉點上,把文章做精做細。
當前,重慶的防空洞已經形成餐飲、購物、旅游等多元業態。要進一步釋放洞穴經濟的活力,比如,將一些符合條件的防空洞更好地嵌入社會便民服務體系中,讓歷史遺存成為“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的有機組成部分,類似方面尚有許多值得探索的空間。
▲渝北區一以防空洞為經營場所的火鍋店,食客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觸摸重慶的歷史記憶。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創新敘事方式,提升城市IP的國際傳播音量。重慶不僅是國內的“網紅”城市,在國際上也有相當的知名度。當前,“China Travel”(中國游)持續火爆,重慶成為不少人必“打卡”的一站。用好防空洞資源,有益于對外講好重慶故事、中國故事。
一方面,應持續完善防空洞的對外服務體系,讓國際游客能真切感知重慶的風云歷史、滄桑巨變;另一方面,也應做好對外傳播,借助海外社交媒體、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等渠道,講好防空洞背后的故事與城市精神,提升重慶的國際知名度與文化影響力。
除了向上生長,一座城市的生命力,也體現在它向下能包容多少種可能。
當防空洞成為承載歷史記憶、孵化新興業態、服務民生需求的“多面手”,它才能真正從“地下存量”變為“城市增量”。
來源:新重慶-重慶日報
編輯:代修鳳
審核:冉苗俊
主編:饒思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