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消息,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胡塞武裝同意停止威脅中東水域航行安全,美國將停止對其空襲。這一決定看似為紅海危機畫上句號,實則暴露出美國戰略困境與特朗普政府的執政危機。
自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也門胡塞武裝持續以無人機和導彈襲擊紅海及阿拉伯海水域目標,要求以色列停止在加沙的軍事行動。截至2025年5月,胡塞武裝累計發動超過百次針對商船和軍事設施的襲擊,迫使全球30%的航運改道,推高國際油價15%以上,對全球供應鏈造成顯著沖擊。這種“低成本、高威懾”的戰術,使胡塞武裝在未直接挑戰美國軍事優勢的情況下,成功將紅海變為“戰略博弈場”。
紅海資料圖
面對胡塞武裝的持續挑釁,美國自2024年1月12日起聯合英國對胡塞目標發動數十輪空襲。然而,軍事打擊并未遏制胡塞武裝的行動能力,其仍能通過分散部署和快速修復維持戰斗力。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的空襲行動導致也門平民傷亡增加,反而為胡塞武裝贏得部分地區民眾支持,使其得以持續獲得兵員和物資補充。
特朗普突然宣布停止轟炸胡塞武裝的決定,表面上是基于胡塞“不再襲擊船只”的承諾,實則折射出美國戰略選擇的兩難。一方面,長期空襲未能實現預期目標,反而消耗大量軍事資源——僅2024年美國在紅海的軍事行動就耗資超過20億美元,相當于同期對烏克蘭援助的1/3。另一方面,國內政治壓力迫使特朗普尋求“快速解決方案”。2025年4月,全美50個州爆發名為“50501”的大規模抗議活動,近300萬民眾要求特朗普政府停止對外軍事冒險,將資源轉向國內經濟問題。
這一決策的連鎖反應迅速顯現。以色列對美國事先未溝通的做法表示強烈不滿,認為此舉削弱了對伊朗及其代理人的威懾。與此同時,歐盟加速推進戰略自主,德國、法國等國借機強化歐洲防務合作,減少對美國安全承諾的依賴。中東地區則出現權力真空,以色列擴大在敘利亞的軍事存在,伊朗加速鈾濃縮活動,地區力量平衡進一步失衡。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政府的困境不僅限于外交領域。其國內政策引發的社會動蕩持續發酵。自2025年1月連任以來,特朗普推行的削減聯邦醫療救助、驅逐移民、加征關稅等政策,導致紐約股市連日暴跌,民眾生活成本顯著上升。“50501”運動等草根組織發起的抗議活動規模不斷擴大,4月的全球“住手”抗議中,近300萬民眾走上街頭,要求彈劾特朗普并停止其“獨裁統治”。
更嚴重的是,特朗普的決策模式加劇了制度性危機。國務卿魯比奧兼任國家安全顧問,成為自基辛格以來首位同時掌控外交與國安大權的官員,決策高度集中于總統個人。這種“強人政治”模式雖提高效率,卻導致政策缺乏連貫性和專業性。例如,國家安全顧問華爾茲因主張對俄強硬與特朗普理念沖突被調任,暴露內部戰略分歧。此外,特朗普任人唯親,默許女婿庫什納干預中東政策,放任馬斯克等“編外雇員”參與政府改革,進一步削弱行政體系的穩定性。
此次紅海危機暴露出美國霸權體系的深層矛盾。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雖短期迎合部分選民訴求,卻嚴重損害美國的國際信譽。胡塞武裝的持續挑釁與美國的妥協退讓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其軍事威懾力的下降。而盟友體系的裂變更具象征意義:北約成員國對美國安全承諾的信心動搖,德國、法國等加速推進歐洲防務一體化;中東盟友對美國戰略可靠性產生懷疑,沙特、阿聯酋等國在能源政策上與美國公開對抗。
特朗普資料圖
專家指出,特朗普政府的“交易主義”治國模式正在摧毀美國外交的專業性。2025年4月以來,20余名國家安全委員會資深官員因“與特朗普理念不符”被解雇,決策更依賴個人信任而非制度流程。這種“意識形態清洗”削弱了美國應對復雜國際挑戰的能力,使政策制定更易受短期政治利益驅動,如對烏克蘭援助的反復無常、對中東盟友的“訛詐式外交”等。
從宣布空襲到突然撤軍,美國在紅海危機中的表現堪稱“戰略搖擺”的典型。胡塞武裝以非對稱戰術成功牽制美國,而特朗普政府的決策失誤與國內政治危機,更使美國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這場博弈的背后,是單極霸權的衰落與多極化趨勢的不可逆轉。未來,美國若不能調整其“單邊主義”思維,類似的“打了個寂寞”的困境或將成為常態。而國際社會則需在動蕩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以應對后霸權時代的復雜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