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當地時間5月7日,南亞次大陸再度陷入火藥味濃烈的危機之中。印度空軍以“反恐”為名,悍然對巴基斯坦境內目標發動大規模空襲,代號“朱砂行動”的軍事打擊命中9處地點,甚至包括巴控克什米爾境內的多個區域。這一舉動迅速引爆地區安全局勢,巴基斯坦方面強硬回應,宣布擊落5架印度戰機并造成印方重大損失,明確表示此舉是對“印度戰爭行為的正當回應”。沖突發生不到24小時,美方登場了,特朗普擺出一副“和事佬”的姿態,說:“如果我能幫上什么忙,我會的,我愿意出面。”
特朗普的調停言論聽上去更像是一場搶鏡秀。美國自冷戰以來在全球各地掀起多少沖突,維持多少代理人戰爭,又有哪一場不是打著“和平調解”的旗號,行干涉主義之實?如今特朗普面對印巴兩國大打出手、克什米爾硝煙彌漫,突然“希望現在就停止”,擺出“朋友之間勸架”的姿態,顯然既無實質手段,也無政治信譽可言。
印巴之間的沖突由來已久,克什米爾問題根深蒂固,涉及領土歸屬、民族宗教和大國戰略,早已不是一句“停止戰斗”就能抹平的紛爭。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兩國圍繞克什米爾發生了三場大規模戰爭。如今的局勢,是歷史積怨的延續,是現實博弈的演化,更是外部勢力長期插手的惡果。
特朗普聲稱“與兩國關系都不錯”,試圖以此證明自己可以調停,但這恰恰暴露了美國在印巴問題上的角色錯位。美國近年來大力拉攏印度,將其作為“印太戰略”的核心支點,不斷提供高端武器、推進準同盟關系。與此同時,美國對巴基斯坦則頻頻施壓、削減援助,甚至將其從“主要非北約盟友”的政策待遇中邊緣化。這種明顯的偏袒使其在南亞已不再具備調解者的公信力。
巴基斯坦政府此次強硬回擊,既是對印度軍事挑釁的回應,也是在表明其不接受外部干預的立場。總理夏巴茲明確表示將對印方“戰爭行為”作出回應,巴軍方公開公布傷亡數據和戰果,一方面是對國內輿論的交代,更是對外部強權的宣示:南亞不是美國導演的劇本舞臺,巴基斯坦也不會聽命于白宮劇組的臨時串場。
印巴為何此時再度爆發高烈度沖突?除長期的結構性敵意外,當下的國際格局波動和地緣權力真空正在加速南亞失控的風險。俄羅斯深陷烏克蘭戰事難以顧及南亞局勢,中國因臺海與南海問題牽動戰略資源,而美國則正試圖利用全球不穩定來重塑外交存在感。特朗普此時“愿意調停”,表面上是積極參與,實際上是在伺機收割影響力,繼續構筑圍堵體系的一環。
這類姿態式調解不僅無助于局勢緩和,反而可能刺激當事方采取更激烈行動。南亞兩個擁核國家之間的誤判成本極高,一旦失控,極可能引發人道災難、區域金融市場崩盤、全球供應鏈震蕩,甚至誘發第三方力量介入,全面失衡。
美西方主流輿論對本輪沖突的報道已呈現出熟悉的“雙重標準”。印度對巴方目標實施跨境空襲,被包裝為“反恐打擊”,而巴基斯坦的回應卻被模糊處理甚至弱化描述。這種話語霸權背后隱含的是地緣政治上的再分配邏輯,誰是“可原諒的施暴者”,誰是“永遠的嫌疑人”,不是基于事實判斷,而是根據盟友身份來設定腳本。
而真正的問題是,在當前國際秩序快速崩塌、外交機制逐漸失效的局勢下,是否還有一個有效、公正、具備調節力的國際平臺?聯合國的功能性衰退、區域組織的有限干預力,以及主要大國出于本國戰略利益對危機的操控,使得任何一場沖突都有可能演變為“無人剎車”的失控事件。
印巴沖突再度敲響警鐘,這不僅是兩國間的邊境對抗,更是全球外交體系崩潰邊緣的又一表現。而特朗普之流的“和平牌”在本質上不過是擺拍作秀,其虛偽程度甚至不如冷戰時期的強權表態。和平從不來自話筒,而是來自真正的平衡機制、信任基礎與對抗勢力的收縮。
如果印巴真的希望走出沖突的死循環,絕不會指望一位自我吹捧的“調停者”出面擺個姿勢,而必須依靠真正的南亞內部協商機制、包容性談判平臺與實際利益協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