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月前,作為中國新勢力中首家實現盈利的車企,理想汽車CEO李想高調宣布了將All in AI,表示理想要從智能汽車公司,轉為AI科技公司。
2025年初,理想汽車完成了一次人事架構變動,由理想汽車總裁、總工程師馬東輝擔任智能汽車戰略負責人,李想則專注于AI方向發展。
彼時,市場曾猜測李想是否不再負責汽車業務。但在2024年財報業績會上,他表示自己仍是CEO,管理汽車業務相關的產品線、產品部、品牌、戰略等團隊,只不過對BLM(業務領導力模型)和DSTE(戰略開發到執行過程)的負責人做了新的分工,仍將通過全公司的協同方式來實現戰略目標。
2024年12月,在《理想AI Talk》第一季中,李想對于人工智能侃侃而談。市場從中看到了李想的決心,也了解到了理想汽車究竟要做怎樣的AI產品。
但隨后的130天里,DeepSeek的突然崛起讓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極氪、零跑等車企開始主動尋求與DeepSeek合作。
5月7日晚,《理想AI Talk》第二季上線,李想也帶著全新的VLA(視覺語言行動模型)走到了公眾面前。VLA是理想汽車在輔助駕駛領域“端到端+VLM”雙系統架構上進化而來的新架構,也凝結著理想對于AI不斷加深的思考。
李想表示:輔助駕駛正處于“黎明前的黑暗”。理想汽車要做的不是汽車的智能化,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車化,并將推動人工智能普惠到每一個家庭。
01、從DeepSeek學到,先做研究再做研發
今年年初,強調“深度思考”與“任務解決”能力的DeepSeek-R1的出現,將大模型帶到了全新的發展階段,也讓理想汽車重新梳理了研發節奏。
在此之前,理想汽車的編譯團隊已經在芯片上操作FP8(8 位浮點數格式)的工程優化。按照原有計劃,到今年9月,理想會完成一個高性能的語言模型,作為后續訓練VLA的基礎。
DeepSeek的出現,讓理想內部開始重新評估當前進展是否過于落后。他們發現,DeepSeek V3+R1的性能已經超過了自己9月即將推出的模型,并且DeepSeek開源得非常徹底。
這也讓李想考慮,為何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接基于DeepSeek的成果來構建VLA 中的Language(語言)部分。
李想回憶道,起初他擔心內部模型團隊的感受。但他與理想CTO謝炎和基座模型負責人陳偉溝通后,他們都非常支持這一決策,認為擁抱DeepSeek將大大加速理想的研發節奏。
為此,理想專門成立了一個人工智能戰略小組,以DeepSeek為基礎,加速VLA和端到端的多模態的進展,并研究如何在芯片上跑出同樣的訓練和推理效率。
李想直言,從DeepSeek身上,自己學到了非常重要的一點:DeepSeek極簡地運用了“人類的最佳實踐”來構建強大的AI模型。比如在DeepSeek V3中,它采用了MoE(混合專家模型)架構,參數規模達到 671B。這個架構的核心是:把多個“專家”組合在一起,每個部分專注一個特定能力,從而整體提升模型的表現力。
這背后體現了一個清晰的方法論:先做研究,再做研發,然后是能力表達,最終將能力轉化為實際業務中的價值。
李想坦言,這恰恰是企業很容易忽略的過程。企業常常看到目標,便直接啟動研發,而忘了第一步的研究。為此,理想在推進端到端、VLM(視覺語言模型)、VLA的過程中,都在效仿從DeepSeek學到的方法論。
而之所以要在當下All in AI,也源于此刻或正是AI引爆的新生產力革命的前夜。雖然有人質疑,AI看似取代了部分人類的工作,但在許多場景中人類工作并未減輕,反而加重了。而在李想看來,人工智能目前還是輔助工具,只有變成了生產工具,才是真正人工智能爆發的時刻。
“只要人類會雇用司機,人工智能技術就是把類似這樣的一些功能和角色,去變成真正的生產力、生產工具,然后去進行替代。”
而理想汽車目前研發的“VLA視覺-語言-行為”大模型,正是要打造一個“司機大模型”,像人類司機一樣去感知、理解和決策。
李想將“司機大模型”的發展比作從動物到人類進化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像昆蟲式智能,比如螞蟻依靠預設規則完成任務。第二個階段是端到端模型,更像哺乳動物的智能,比如馬戲團里的動物,模仿人類行為來完成任務。第三個階段則是VLA司機大模型,它的能力就接近于人類司機了。”
02、AI將成新車亮點
All in AI后,除了李想本人迅速變成了AI專家,理想汽車也完成了在輔助駕駛領域,身位的不斷追趕。
一方面,基于理想自研基座大模型Mind GPT的“理想同學”已經從車機進入手機,從智艙智能助理轉變為通用智能助手,App也于去年12月27日全量上線。
另一方面,在輔助駕駛領域,理想一直被詬病是落后者,尤其與競爭對手鴻蒙智行相比,產品體驗處于下風。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如今理想汽車的輔助駕駛技術已躋身行業第一梯隊。
這背后是理想汽車模型版本的不斷迭代。自2024年7月底推出端到端輔助駕駛內測版以來,理想以每周更新兩個模型版本的頻率,提升綜合MPI(在人類駕駛員需要介入系統前,輔助駕駛系統能夠自主駕駛的平均里程數)。
到2024年10月23日,理想推送了“端到端+VLM”功能,首次實現了一體化端到端模型的大規模實踐應用,并將大模型部署至車端量產芯片上——這也標志著理想輔助駕駛正式進入了AI大模型時代。
但“端到端+VLM”雙系統架構的能力,被李想自嘲為還是“猴子開車”——還是需要人類輔助決策,雖然能力提升了,但還無法達到人類頂級職業司機的水平。
而進一步提高模型能力,投入必不可少。擁抱了DeepSeek后,理想汽車把基座模型的團隊拆分了出去。此前理想一年100億元的研發投入,已有接近一半投在了人工智能。李想透露,在訓練硬件方面,理想購買的訓練卡數量已達到了預期的3倍。
目前理想訓練的模型主要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給“理想同學”用的,是一個約3000億參數(300B)的大模型;另外一個版本是用于輔助駕駛的VLA,其中VL(視覺+語言)部分是一個320億參數(32B)的模型。
而理想的VLA即將在7月,與純電產品理想i8同時發布。理想i8定位在30萬~40萬元區間,主打三排座純電SUV,也將成為理想在這一價格區間的首款純電產品。
▲理想i8。來源/理想官方
不過盡管i8還未上市,它的競爭對手已經數不清了。最近亮相/上市的樂道L90、問界M8、小鵬G9等車型,都將與i8共同角逐市場。對于理想汽車而言,純電i8不容有失,而AI能力將是一大亮點。
除了理想i8,理想i6也將在下半年發布。李想曾透露,i8與i6的上市節奏和2022年理想L9和理想L8的發布節奏相似。這樣的好處是,新車型能夠在下半年獲得較好銷量表現的同時,也為下一年第一季度儲備更多的訂單。
但要實現預期效果,前提在于理想i8能夠像理想L9一樣迅速打開市場。
2022年6月理想L9發布后,在首個完整交付月就實現了超過1萬臺的交付成績。李想表示,即便3年過去,仍然可以看到至少有5家以上的企業,在打造跟理想L9相同的產品。
要締造下一個L8和L9,理想需要找到新的“殺手锏”,而VLA便是李想錨定的秘密武器之一。
為此,理想汽車已啟動了下一代VLA模型的研發。盡管目前有了DeepSeek的加持,但理想汽車還在自研基座模型。
李想解釋道,在VLA中,視覺(V)和語言(L)都有特殊要求,視覺部分需要支持3D和高清2D的理解,訓練數據需要涉及大量汽車產品以及交通領域的專業語義語料,還有面向家庭用戶的語義內容。無論是OpenAI還是DeepSeek,都沒有這樣的數據、場景和需求,也解決不了這樣的問題。
VLA能否成為解決輔助駕駛的終極架構?李想表示,VLA能夠實現全自動駕駛,是不是效率最高的方式,還要打個問號。大概率未來還會出現更高效的新架構。畢竟VLA還是基于Transformer(深度學習模型架構),而Transformer是否就是最優的結構,目前還不確定。
李想坦言,DeepSeek沒走過這條路,OpenAI、谷歌、Waymo也沒有走過,理想汽車要走入的是一個無人區。
(作者 |楊十二,編輯 |李不清,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本內容來自財經天下WEEKL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