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美國“戰區”網站近日的一篇報道,介紹了美國海軍星座級護衛艦的最新進展。這款護衛艦的首艦在開工兩年后,只完成了10%的項目進度,這讓許多美國網民十分不滿。美國海軍于2020年首次宣布,已選定位于威斯康星州的馬里內特海軍造船廠(意大利芬坎蒂尼造船廠的全資子公司)建造星座級護衛艦。星座級護衛艦的建造工作于2022年8月開始。目前,美國海軍共訂購了6艘該級護衛艦,預計首批將訂購至少10艘。
作為FFG(X)項目的產物,“星座”級護衛艦旨在填補瀕海戰斗艦(LCS)項目失敗后的空白,減輕驅逐艦的作戰壓力。最初設計方案基于意大利FREMM護衛艦的改進型,計劃繼承其85%的設計以降低成本。然而,美國海軍在項目推進過程中不斷提高性能要求,導致最終設計僅保留了15%的原始結構。這種頻繁修改不僅拖延了建造進度,也將造價從最初的10億美元推高至14億美元。截至2025年,中國的054B型護衛艦首批兩艘已順利服役,而美國的“星座”級首艦五年時間僅完成了10%的建造工作。
美國軍艦(資料圖)
美國造船能力已從全球霸主跌至不足全球份額的0.1%,其軍用造船廠僅剩4家,其造船廠年產能甚至不及中國一家大型造船廠。現在,美國建造一艘福特級航母需11年,而中國福建艦從開工到服役僅用4年。美國海軍學會網站4月9日稱,美國海軍官員承認,新一代“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和2艘“福特”級航母的交付都面臨嚴重延誤。美國新一代“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的建造速度也遠低于預期,每年生產速度僅為1.13艘,低于原定每年2艘目標。
分析指出,美國造船業面臨若干挑戰,包括鋼材成本高,貿易戰持續,其成本可能進一步躥升。美國缺少商業造船產業,這意味著軍艦沒辦法共享供應鏈、原材料和造船員工。美國造船廠還面臨設備老化問題,有的設備甚至是二戰時期的。造船廠勞動力短缺,特別是高技能工種人才短缺,而且由于美國軍艦建造基本禁止外籍員工參與,這導致勞動力短缺問題更加突出。更糟糕的是,五角大樓傾向于干預設計。美國海軍計劃到2054年將作戰艦艇數量從目前的295艘增加至390艘。
美國造船業(資料圖)
中美海軍力量對比正在發生對美國不利的變化,只是美國不愿意承認,還一直利用媒體為自己打掩護,俄羅斯媒體《軍事評論》沒有給美國保留臉面的意思,在2025年4月23日報道中有意“泄露天機”,講出了目前美國海軍面臨的實際情況。根據俄媒的推算,中國海軍成為“世界第一海軍”,還有至多10年時間,再快一點,可能只需要7年時間。根本不需要打一場戰爭,只需要等著美軍自己讓出制海權,畢竟到那時,美國已經沒有能力維持其海軍規模了。
在制造業中,船舶制造最具有代表性。船舶制造業的東升西落,也象征著中美制造業整體的此消彼長。這意味著中美兩國一旦展開海上較量,一邊可以源源不斷的輸出艦艇戰力,一邊只能是越打越少、越戰越弱。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美國海軍部長2021年發布的新戰略指南里首次承認“中美海軍軍力旗鼓相當”之后,至少美國海軍再沒有出現過輕視中國海軍的語氣。由此可見,俄羅斯媒體稱“快的話也許只要7年,美軍自己就會讓出制海權”一說,倒也不是危言聳聽。
美航母(資料圖)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講話,宣稱要“重振美國造船業”,誓言要讓該行業“回歸美國”。但有分析指出,美國造船業在二戰后持續低迷,現在已算不上全球主要的造船國家,無力與強大的中國造船業競爭。
《日本經濟新聞》指出,中國造船能力的提升不僅限于商船,在軍艦等美國長期具有優勢的領域也非常顯著。海洋貿易方面,中國的領先地位同樣持續增強,英國勞埃德保險公司估計,2023年中國已占據全球海上運輸量的4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