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優秀的演示設計?
好的演示設計不應該只局限于「視覺美化」,而是——基于「場景化思考」來尋求最優解決方案。
那應該從哪幾個場景角度去思考呢?
主要有這樣5個。
下來,一一為大家講解。
暗與亮
場地環境的光照強弱對幻燈片的呈現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將直接決定一場提案或演講的成敗。
試想一下,如果聽眾連你的幻燈片都看不清楚,那么再精美的幻燈片也便失去了意義。
比如你看這兩個現場:
再看下面這兩張PPT,拍攝距離更遠,卻還很清晰:
除了投影設備的差別,其實最重要的因素是光線和幻燈片色調之間的影響。
通常在制作幻燈片之前,都要預先去了解使用幻燈片的場地情況。
那光線情況到底有什么講究呢?
一般遵循「遇暗則暗,遇亮則亮」原則。
遇暗則暗。
演示環境光線較暗時,可優先選用深色系背景制作幻燈片,如會展中心、放映室等,此時使用淺色的文字是比較恰當的,也更加易于識別。
WWDC 2018 全球開發者大會 Apple 演講
遇亮則亮。
演示環境光線較亮時,可優先選用淺色系背景制作幻燈片,如教室、辦公室、會議廳等,此時使用暗色的文字是比較恰當的,也更加易于識別。
Google I/O 2018 演講
另外,如果前排有燈光(如暖黃色),那也要小心對彩色背景的影響。
如果你只會構圖排版配色,從不考慮場地、燈光、可能就會導致很多問題,永遠成不了一名真正的演示設計師。
不過,坦率講,如果你是一名演示設計師,以上這些原理,合作客戶有時候并不一定能非常理解。
我們的經驗是,如果去講道理,會太費時間,干脆做兩份讓客戶直接去試一下,反而效率更高。
反正,至今為止,最后一定都是我們贏。
閱與講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幻燈片是一個使用頻度較高的辦公類軟件,被廣泛應用在產品發布、工作匯報、咨詢報告、廣告提案以及畢業答辯等場景。
針對上述場景,選擇一個適合的形式來制作幻燈片是在制作之前的首要考慮,應該對幻燈片的形式劃分有所了解。
閱讀型的幻燈片。
單純給人看的,或用于打印、或用于資料分發。這類幻燈片無需演講人的指導和演說,用戶即可了解你的全部內容。它甚至已經超脫了幻燈片的范疇,看起來更像是一本書籍或畫冊。
演講型的幻燈片。
用來配合演講人傳達觀點的幻燈片,以高度精煉的語言結合圖形元素來進行內容傳達,如果沒有演講人的表述,單純地去審閱這類幻燈片,不太好理解幻燈片的全部內容。
不過要注意,很多事物都是有多面性的。這兩種幻燈片類型,無所謂好壞,也沒有絕對,場景是一方面,演示者的演講水平、受眾的風格也是一方面。
談到演示,很多人把喬布斯的幻燈片列為成功典型,把比爾·蓋茨列為失敗典型。但如果比爾·蓋茨在技術大會上,用喬布斯的極簡風格向理性的IT人士、程序員做技術研究的分享,就一定是個好選擇嗎?或許也不一定。
所以,我們并不能單純用「字多」還是「字少」去粗暴地判定一份幻燈片的好壞。因為不論用哪種類型,好的幻燈片設計往往能夠為演講人提供有效助力,輔助他們更好地進行內容的陳述,所以實際制作中,也要綜合衡量并因人而異的去制作幻燈片。
并非身邊的每個人都是演講大師,實際演示中,如果演示者是一個并不擅長臨場演講的人,場合又不具備「提詞板」的規格,那么將演講型的幻燈片做成偏向閱讀型幻燈片,也無可厚非。
我們提倡制作幻燈片時要使用更加精煉的文字語言,但如果他們并不能被改變,我們應該竭盡所能的用幻燈片去幫助他們,而不是逼迫他們。
近與遠
播放設備的型號、分辨率、場地屏幕尺寸、屏幕端到最后一排座椅的距離等,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細節,在現場都可能成為影響演示中的「大問題」。
演示型PPT要保證所有觀眾都能看清楚PPT上的字,所以投影幕布到觀眾最后一排的距離將決定著字號的大小。
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案,是在演示前能夠去場地確定一下,比如去會議室現場提前測試一下,這個方式最為靠譜。
秋葉團隊×長江日報70周年創新大會 現場測試
但也不得不說,我們平時在做定制服務的時候也會發現,很多發布會幻燈片的設計一般都得提前一個月開始制作,而這種大型發布會需要專門去一些演播廳、體育館等場地,經常在發布會前一兩天的時候才能搭建舞臺和屏幕,沒有提前測試的條件。
所以也就曾經發生過,前期做好的PPT,客戶也非常滿意,但提前一天做彩排的時候發現字號有問題,而對于這種發布會的幻燈片設計,哪怕調幾個字號都可能動一發而牽全身,對排版的影響很大,設計師連夜加班改,會很倉促。
但凡遇到臨時修改就得熬夜趕工
這個目前也沒有非常科學嚴謹的辦法,如果一定要有個估測,后來我倒是有個粗略估算的小經驗。
假設現場屏幕放映畫面寬度為A、場地最后一排到屏幕的距離為B(會場一般都有尺寸圖紙,信息很好問到)。PPT在電腦上放映狀態下,屏幕放映畫面寬度為a,你與屏幕的距離為b。
示意圖如下:
所以如果我們想粗略模擬會場的情況,比例滿足:
那么,在獲知A、B、a三個數值的前提下,可以計算出b的數值。
然后在電腦放映狀態下,使自己與電腦屏幕的距離為b,在這個距離如果觀看PPT上的文字無壓力,則在會場上最后一排的觀眾應該也能看清楚。
當然,考慮到光線、設備等損耗,會在這個距離的情況下確定出最安全字號,并且在制作PPT的時候,所使用的最小字號比那個安全字號還要再大一些。
我再特別強調一下,播放設備的型號、分辨率、光線等都是影響后排觀眾看清字號的因素,所以以上這個方式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一個非常非常粗糙的估測,目的是盡量提前減少字號選擇的失誤。有個估測,總比兩眼一黑地瞎做強。
但如果有條件,最好還是提前到現場實際測試。
點與面
做幻燈片設計,不能僅僅把視角只放在幻燈片這個局部,要充分考慮整個現場的空間看到全局,要注意幻燈片這個「點」與場地環境這個「面」之間的關系。
比如,幻燈片與屏幕設備高度之間的關系。
場地中屏幕的高度,如果位置比較高,則做PPT的設計排版時不會有太多顧忌;但如果幕布較低,就要考慮演示者、前排觀眾可能會擋住一部分畫面,那PPT上的內容就要盡量集中在中上位置。
再比如,幻燈片與整個現場環境之間的關系。
我們在承接汰漬發布會PPT定制設計的時候,前期經過溝通,了解到本次不僅僅是發布會,還配有展廳、產品、時裝秀……所以我們提前要到場地圖、展覽設計圖,包括整個活動中的流程。
可以看出,整個會場的布置,非常注重品牌色的運用和識別性,所以幻燈片的設計,也就需要考慮幻燈片與整個會場空間的統一性、匹配度。
合影留念
合影留念
主題時裝秀
你會發現這些都「宛如一體」,這個就是幻燈片與會場環境的「匹配度」。
所以,好的演示設計,不要只盯著「一張PPT」,而是要看到「一個空間」。
靜與動
幻燈片中要不要加動畫?加與不加,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場景需不需要的問題。
靜態的幻燈片,確保演示者的主角性,給觀眾留下思考和品味的時間。
動態的幻燈片,要結合具體的內容,讓動態效果「有意義」、「有原因」,不能為了動畫而動畫。
突出重點內容、表達順序關系、保持頁面連貫……這些都是結合內容本身,必須要「動」。但很多人還是忽略了,結合場景「動」的必要性。
比如,一場發布會正式開始之前,觀眾提前進場,需要候場很久。此時臺上大屏幕上一般會放置一個主視覺或者幻燈片的封面。
得到大學開學典禮會場
屏幕上的畫面是整個會場的視覺中心,但如果一直是個靜態的畫面,就顯得有些單調,缺乏那么一點感覺。
而若能加一個反復循環的動態效果,再配合一點背景音樂,整個會場就會靈動起來,候場的感覺就會不一樣。這個是我在候場時拍攝的一段視頻,你注意一下這個主視覺的特點,感受一下:
,時長00:21
這種「呼吸動畫」一般節奏也不會太快,但稍微加那么一點,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會場不顯得那么單調。
除了候場時間,再比如領導上臺發言致謝,但是發言的時間較長,PPT若長時間停留在一個頁面,會引起注意力丟失。
因為PPT上的內容并不多,若持續觀看很久會產生視覺疲勞。但如果加上復雜的動畫,又會過于吸引觀眾的眼球,削弱領導的發言。
那怎么辦?
處理方案并不復雜,將背景的天空圖片復制并水平翻轉拼接,再加一條水平路徑的移動:
這樣非常簡單的一個設置,就可以讓PPT不顯得那么枯燥單一,減輕視覺疲勞的同時,還能表達「未來無限可能」的向往。
以上,就是為大家分享的做演示設計中「場景化思考」的5種角度。
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希望大家根據「場景」去尋找標準,尋找參考系,尋找答案。很多時候,也會收到很多朋友找我咨詢PPT的問題。
大家經常會問,秦老師,你看我這一頁PPT,你覺得應該用深色還是淺色?你覺得這個字號用多大?你覺得我要不要用動畫……
其實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不是要問哪個專家或高手,而是要去問「場景」,因為不是技術決定了它要做成什么樣,而是場景決定著它應該是什么樣。
下一次你動手做PPT之前,先進行「場景化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