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是長江水生生物的旗艦物種,也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有著“水中國寶”之稱。近年來,長江中的野生中華鱘數(shù)量稀少,且連續(xù)8年沒有發(fā)現(xiàn)自然繁殖活動。通過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增殖放流,來補充長江里中華鱘種群的數(shù)量已成為中華鱘保護的重要手段。今天,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荊州段進行。
記者來到中華鱘增殖放流現(xiàn)場,今天將有十萬多尾中華鱘分批次放歸到長江中。這支歸家的“隊伍”涵蓋了大、中、小各個體格的中華鱘。
在現(xiàn)場,最吸引大家眼球的就是大個頭的中華鱘,其中最大的體長有2.2米,年齡達到了17歲,相當于是中華鱘的壯年,健壯的體格能夠更好適應長江復雜的水文環(huán)境。除了這幾尾大個頭,還有600尾1歲半到2歲的“少年”中華鱘和10萬尾左右的中華鱘魚寶寶。
放流之前先適應 “暫住房”里妙招多
放養(yǎng)之前,中華鱘會短暫地待在暫養(yǎng)池里,這是為了幫助它們提前適應長江的水體環(huán)境。工作人員還特意將長江水進行過濾作為暫養(yǎng)池的水源,同時還配備了增氧設施。
超聲波來幫忙 運動軌跡一目了然
還有一點要特別介紹,仔細觀察,在不少中華鱘的身體上都有一個超聲波監(jiān)測裝置,它們被安置在中華鱘的背部,因為這個部位沒有神經(jīng),也沒有血管,所以不會對它們的身體造成傷害和疼痛。
為什么要設置這樣的監(jiān)測設備呢?
中華鱘是江海洄游型的魚類,小時候,它們會順長江而下到大海中生活,在成熟之后,又會逆流而上回到長江上游產(chǎn)卵,它的生活半徑覆蓋了長江和大海。
通過這些超聲波設備配合長江、近海的監(jiān)測站,我們就能夠捕捉到它們在江海之間的運動軌跡,來了解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在野外的適應情況。
根據(jù)科研機構(gòu)2024年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放流的五歲以上的中華鱘抵達長江口的比例達到50%,這也說明了中華鱘的增殖放流能夠?qū)σ巴夥N群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
根據(jù)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的計劃,今年全年,荊州市增殖放流的中華鱘將達到100萬尾。我們也期待這些中華鱘能夠在江海風浪中茁壯成長,在長江母親的懷抱中繁衍生息。
探訪中華鱘保護基地 看珍稀魚類如何養(yǎng)大
記者了解到,去年中華鱘的放流規(guī)模首次超過了100萬尾,據(jù)測算已有約11萬尾幼魚通過長江口進入海洋。如此大規(guī)模的中華鱘增殖放流,魚苗從哪里來?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又是如何被養(yǎng)大的?
您有想過嗎?一條成年中華鱘體長可以達到兩米到四米之間,這么大的魚,人工環(huán)境如何養(yǎng)?
記者來到荊州市中華鱘保護中心,看到了個“大房子”,直徑達到四十米,深度達到四米五,這么寬敞的空間都是為子一代中華鱘準備的。
荊州市中華鱘保護中心主任 周青:子一代的中華鱘,它們的爸爸媽媽是長江里面野生的中華鱘,通過人工繁殖產(chǎn)生的后代就稱為子一代。中華鱘的性成熟時間平均在15歲左右,我們給它們營造了更大的空間,更好模仿長江里野生的環(huán)境,讓它們更好地生長和生活。
大魚住大房間,小魚住小房間,記者又來到了子二代中華鱘,也就是子一代中華鱘孩子們的“居住地”。記者觀察發(fā)現(xiàn),它們特別喜歡“走邊邊”,就是貼墻游泳,這是為什么呢?
荊州市中華鱘保護中心主任 周青:中華鱘是底棲魚類,也是江海洄游的魚類,它們的嘴巴是下位的,主要以底棲的小魚、小蝦、蟹類為食。它們貼著邊邊游,主要就是為了覓食方便。
看完了大魚小魚,再來看看幼魚,記者在中華鱘保護基地看到了去年年底出生的、才六個月大的子二代中華鱘魚寶寶們。就像人類的小寶寶需要格外細心呵護一樣,中華鱘的魚寶寶也需要特別照顧。
荊州市中華鱘保護中心主任 周青:中華鱘的幼苗對水質(zhì)的要求非常高,我們通常培育中華鱘的幼苗是用井水,因為井水里面的礦物質(zhì)含量非常少,同時它的水溫也是恒定的,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中華鱘幼苗的成活率,通過人工繁育的中華鱘,為長江的野生種群恢復注入活力。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