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時代少年團隊長馬嘉祺官宣報名《歌手2025》揭榜挑戰,微博話題瞬間沖上熱搜前三。這波操作不僅讓粉絲炸鍋——“養成系偶像闖音綜修羅場,這波是狼崽進化成頭狼的節奏?”——更讓樂評人集體戴上顯微鏡:“00后流量正面剛歌壇老將,內娛音綜要變天了?”
從《聲生不息》的翻唱出圈,到個人單曲《烏托邦少年》舞臺播放量破5億,馬嘉祺的成長軌跡堪稱“養成系教科書”。但《歌手》舞臺的殘酷性眾所周知:直播無修音、即興改編、直面國際大咖的降維打擊。粉絲們既期待又忐忑:“這可是他閉關三個月減重12斤、每天14小時泡錄音室的成果驗收戰啊!”
節目組的算盤打得噼啪響。馬嘉祺的加盟,精準踩中“流量+實力”雙賽道:既有年輕群體刷屏打call的社交熱度,又有《永不失聯的愛》這類抒情曲目的共情力托底。更絕的是,網傳他準備了周杰倫的《最長的電影》和原創國風曲《破繭》,前者考驗情懷詮釋,后者挑戰創作深度,擺明要撕碎“偶像花瓶”標簽。
樂壇老炮們也沒閑著。陳楚生帶著電子版《有沒有人告訴你》坐鎮,單依純手握音樂劇《Memory》的殺手锏,就連丁當都祭出經典《我愛他》改編版。相比之下,馬嘉祺的優勢恰恰在于“未知性”——當觀眾對老將的套路如數家珍時,一個敢吊威亞360度旋轉飆高音、閉眼走位精準卡點的少年,反而成了破局變量。
路人的質疑聲同樣尖銳:“流量上音綜不就是走個過場?”但翻翻馬嘉祺的備戰日記,或許能消解偏見:為練氣息每天負重爬樓梯20層,把《歌手》往季所有冠軍舞臺逐幀分析,甚至請了聲樂教練特訓強混聲技術。粉絲調侃:“別人備戰帶保溫杯,他直接搬了臺人形節拍器進組。”
這場揭榜戰的勝負早已超越個人榮辱。若馬嘉祺成功突圍,意味著內娛偶像工業化體系終于孵出“實力派成品”;若折戟,則坐實“流量原罪論”。但無論結果如何,敢在18歲踏上《歌手》擂臺的勇氣,已讓網友感嘆:“當年被群嘲‘高考失利’的小孩,如今用舞臺寫就逆襲爽文。”
6月直播見真章時,或許我們會看到這樣的名場面:馬嘉祺站在聚光燈下,身后是陳楚生的滄桑煙嗓,前方是單依純的氣聲天花板,而他手握話筒深吸一口氣——那一刻,養成系偶像與實力歌手的界限,終將被飚出的高音擊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