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財經觀察出品
撰文丨學研
電影背后的故事,遠比電影來得精彩。
上個世紀70年代末,香港街頭,一位山東女子推著木頭車,車里擺著一口鍋和一些包餃子的材料,兩個年幼的女兒緊緊跟隨,在灣仔渡輪碼頭叫賣起了餃子。這位女子名叫臧健和,是五一檔期熱門電影《水餃皇后》故事原型,也是“灣仔碼頭”創始人。
當時的她萬萬沒有想到,這一盤小小的餃子,將成為她逆天改命的起點。而她本人,也將書寫出一段勵志大女主的傳奇故事。
悲慘開局,命運的重擊
1945年,臧健和出生在山東日照的一個貧困農村家庭,幼年時父親離家出走,生活重擔壓在母親和她稚嫩的肩上,5歲起便要下地干活。14歲那年,家鄉遭遇旱災,母女三人只能沿街乞討,一路流浪到青島。
“我喜歡讀書,但如果繼續讀下去,媽媽可能就沒命了。這樣的書,我寧可不讀。”
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臧健和毅然放棄學業,進入縣醫院當護工。22歲時,她邂逅了一位來山東援華行醫的泰國華僑醫生,兩人情投意合,很快結婚并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一家四口其樂融融。
(《水餃皇后》電影劇照)
如果就此截止,或許會是一段幸福的故事。然而,命運的轉折來得猝不及防,臧健和的人生在1974年被切成兩段。
1974年,丈夫回泰國奔父喪,一去三年音訊全無。1977年,臧健和心急如焚地帶著女兒前往泰國尋夫,等來的卻是丈夫另娶新妻并有了兒子的殘酷現實。婆家雖愿收留她們,但要求她接受這重男輕女的一夫多妻制家庭。
從小受的教育和自尊心讓臧健和無法接受,為了自己和女兒的未來,她毅然決定放棄這段婚姻,獨自撫養兩個女兒。
帶著僅有的500港元,母女三人來到香港。不會粵語、無親無故、沒有文憑和一技之長的臧健和,只能靠做雜工維持生計,每天打三份工,睡眠不足四個小時。
屋漏偏逢連夜雨,臧健和在酒樓工作時腰部受傷,又被查出患有糖尿病,不得不停止工作。香港福利機構提出給她救濟金,但要強的她卻說:“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彎腰,吃救濟會失去斗志,孩子做人也挺不直腰桿。”
一盤餃子
開啟逆襲之路
或許是挺直腰桿帶來的機會,又或是幸運女神眷顧。在家養病期間,一位朋友前來探望,臧健和為表感謝,包了一盤家鄉的餃子招待朋友。朋友品嘗后贊不絕口,隨口建議她去外面賣餃子。
這無心之語,卻像一束光照進了臧健和絕望的生活。經過考察,她選擇了往返于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的重要交通樞紐——灣仔渡輪碼頭,用僅有的500港元自制了一輛木頭推車,開始了擺攤生涯。
第一天出攤,臧健和羞于吆喝,只是默默地包餃子。幾個年輕的顧客嘗試后,稱贊餃子好吃,這給了她莫大的鼓勵。
為了生存,母女三人與警察“捉迷藏”,大女兒幫忙賣餃子,小女兒負責望風。有一次,小女兒貪玩沒注意到警察過來,母女三人被抓住,小女兒哭喊著為媽媽求情,警察見狀也心生憐憫,放她們一馬。
臧健和深知,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生存,必須做出特色。她堅持三個原則:高品質、講衛生、聽意見。她選用最新鮮的食材,用醫院標準保持衛生,還將顧客的意見記在心上。為了改良餃子的口感,她三天三夜不睡覺試驗,跑遍香港的餃子館,最終做出了符合當地人喜好的餃子。
一位《文匯報》的專欄記者品嘗后,將她的故事寫成文章發表。自此,臧健和“街頭水餃皇后”的大名傳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灣仔碼頭”水餃的名頭也由此誕生,聲名遠揚。
商海沉浮,品牌崛起
臧健和逐漸在攤販堆中站穩腳跟,與日俱增的名氣也為她帶來了更大的驚喜。
1982年,日本大丸百貨公司老板因女兒喜愛臧健和的餃子,主動提出合作。但得知餃子出自流動攤販后,日商最初只想讓其貼牌生產。
臧健和堅決拒絕:“進商場可以,但要體現出‘灣仔碼頭’的價值。”
經過多番博弈,日商最終同意保留“灣仔碼頭”的品牌。在日商的幫助下,灣仔碼頭從流動攤販發展為小工廠,產品也從現煮水餃擴展到冷凍產品,八佰伴、華潤、吉之島、百佳等大型賣場都陸續找上門合作。借此,灣仔碼頭水餃在香港市場占據重要份額。
生意越做越大,臧健和對產品質量的要求卻不敢松懈。一位廚師為節省成本在面粉里摻水,被發現后還狡辯:“憑老板的名氣,做成什么味道都能賣出去,隨便做做就行了。”
臧健和大發雷霆:“顧客永遠都不能得罪。你是我灣仔碼頭第一個講隨便做的人,也是最后一個講隨便做的人!”隨后,她立刻將其辭退。
將顧客視為衣食父母,是臧健和做流動攤販時養成的習慣。她會親自登門向投訴的顧客道歉,并聘請其為第三方檢測師,也會為了保證灣仔碼頭的品質,不厭其煩的增加制作工序。
有一次,顧客在餃子皮里吃出面粉袋子的殘線,他寫了封信:“不知道你的餃子什么時候長線了,下次要再長針就麻煩了。”
收到信的臧健和這才意識到,面粉應該先過一遍篩子,不能開袋就用。從此,灣仔碼頭的水餃制作多了一道面粉篩籮工序。
經過十多年的經營,1997年,灣仔碼頭已在香港家喻戶曉。美國品食樂食品公司(哈根達斯母公司)主動尋求合作。臧健和被其誠意打動,參觀了美國工廠后,決定引進其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合作后,灣仔碼頭在上海、廣州建立現代化工廠,推出手工包制的餛飩、湯圓、云吞等新產品,年銷售額突破5億元,迅速占領華東冷凍食品市場的半壁江山。
臧健和因此成為了第四屆“世界杰出女企業家”。在40位獲獎者中,她也是唯一一位用中文發言的女企業家。
但代價是,品食樂拿下了灣仔碼頭七成股份。
2001年,全球第六大食品企業通用磨坊收購品食樂,成為灣仔碼頭的母公司。通用磨坊利用自身優勢,幫助灣仔碼頭解決了國內商超體系和冷鏈物流設施不完備的問題,使其產品迅速在全國鋪開,并幫助灣仔碼頭開發出適合美國人的炒面、炒飯系列產品,成功打入美國市場。
巔峰時,灣仔碼頭在國內外擁有15家大型生產基地,產品出口到東南亞、北美、歐洲多個國家,年銷售額超過15億元人民幣。
傳奇落幕,精神永存
功成名就后的臧健和反而變得更加低調,她最后一次公開露面,是2018年4月出席香港中文大學敬文書院舉行的“臧健和堂”命名儀式。
2019年,73歲的臧健和因病去世。至此,“水餃皇后”的傳奇正式落幕。
她的一生,是充滿坎坷卻又無比勵志的一生。幼年喪父,少年輟學打工,中年被丈夫拋棄,疾病纏身,卻始終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
她用堅韌和智慧,將一個小小的餃子攤,發展成年銷售額超60億元的知名品牌。她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還為兩個女兒撐起了一片天,讓她們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并繼承自己的事業。
她的故事,是對“再難不過要飯,不死終會出頭”這句話的最好詮釋。
有人認為,將多數股份賣給外資以換取全球化發展的灣仔碼頭,早已失去靈魂,沒有了當初的人間煙火氣。但如果我們將自己代入臧健和的角色,或許過往的每次抉擇都是當時的最好選擇。
臧健和與我們告別,灣仔碼頭仍是無數家庭餐桌上的常客。無論品牌今后如何發展,“水餃皇后”的精神仍會隨著一袋袋水餃流傳于世。人生或許會給我們一副爛牌,但只要不放棄,努力去拼,仍有打出一片天地的可能。
近些年,中國速凍食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2023年中國速凍食品市場規模已達1835.4億元,預計2025年將達2130.9億元。
就品牌而言,臧健和的個人魅力是品牌初期崛起的關鍵,同時也將影響品牌競爭的下半場。某種意義上看,《水餃皇后》電影相當于灣仔碼頭的宣傳片,將創始人與品牌強勢捆綁。
上一個這么干的中國女性,還是“老干媽”陶華碧。“老干媽”已經享譽世界,如今面臨速凍食品全品類競爭的灣仔碼頭,能否繼續詮釋香港“獅子山精神”,讓“水餃皇后”名號走得更遠,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花朵財經觀察)
*本文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