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 日凌晨,烏克蘭情報總局“第 13 特種行動群”在新羅西斯克西側 50 公里海域,利用一艘無人艇掛載的 R-73 紅外格斗彈擊落俄黑海艦隊海軍航空兵蘇-30SM 戰機,兩名飛行員跳傘后由民船救起,創造了全球首例“海面無人艇對有人戰機”擊落記錄。
01.首次,烏無人艇擊落蘇30,創全球首例擊落記錄
繼去年 12 月同型無人艇擊落俄米8 直升機后,烏軍再度用無人艇裝備創新海戰戰法。
當天烏軍在夜間針對俄新羅西斯克港發動了一場精心策劃的飽和式打擊,出動超過30艘無人艇,包括自殺式攻擊艇、攜帶便攜式防空導彈的防空艇。同時配合數十架從敖德薩起飛的無人機,實施全方位協同攻擊。
而在遠海俄軍就發現其動向,但因其FPV作戰范圍受限,隨即派遣戰斗機部隊的蘇30SM戰機前出迎敵,以求在遠距離上清除威脅。
可以說,面對烏軍的這種無人艇飽和打擊方式,俄軍現有武器缺乏遠近距離有效打擊高速機動海上小目標的能力,必須依靠目視條件下的火箭彈、鐵炸彈或航炮。
俄蘇-30SM戰斗機的飛行員在實施這種老式攻擊方式時暴露了嚴重缺陷,飛機必須大角度俯沖降低高度,使用傳統武器打擊烏軍小艇,結果直接進入無人艇攜帶的R-73空空導彈的有效射程之內。
R-73 在空戰中射程可達30公里,但艇面數米高度發射時,鎖定窗口大幅受限,實效距離僅余 5–7 公里。但對正俯沖攻擊低小目標的俄固定翼飛機而言,這已足夠形成“抬頭即鎖定”的發射條件。
無人艇雖然平臺小,但攜帶紅外導引頭的R-73導彈在近距離低空突擊狀態下反而占據優勢,蘇30SMM飛機的熱信號非常明顯,飛行員反應時間極短。此次蘇-30SM被擊中就是典型案例,飛機在高速俯沖拉起過程中紅外輻射信號特征劇增,被導彈輕易鎖定擊中,而極近距離根本讓飛行員來不及大過載機動脫離閃避。
專家表示,黑海艦隊水面艦艇部隊自 23 年起后撤后,近岸火力與區域防空能力慘遭削弱。俄軍只能調直升機與戰斗機在外線“點殺”無人艇,前者航炮、艙門機槍效率高卻怕便攜防空彈無人小艇和 FPV 自殺機,后者速度快卻需目視低空目標而俯沖打擊,風險極大,俄海航的 Kh-25、S-8 火箭彈則是無制導武備,對高速小艇命中率有限。
在這種情況下,別說是蘇30Sm,就是更先進的蘇35如果也在低空打擊無人機無人艇,照樣會被其防空導彈鎖定擊落。
02.給解放軍提了個醒
也可以說,烏克蘭軍隊關于小艇的運用作戰戰術,正好給解放軍提了個醒。此前按照美媒的報道,無人艇技術原來是準備拿來對抗解放軍武統的,但因為俄烏沖突被美國先行提供給了烏克蘭,等于俄軍已經用“血的代價”為我們交過學費了。
而臺當局也在大力發展這種自殺式小艇作為“以武拒統”的主力裝備,對此不得不防。從俄軍應對此類裝備的得失看,克制這種無人艇的飽和式打擊,需要戰時用快速艇攜帶FPV無人機前出攔截,這方面中國的技術遠超美俄,而且利用無人機和低成本的小型先進制導彈藥,戰時在較遠距離進行高精度攻擊,能夠最大程度瓦解臺軍的飽和式打擊戰術。
好在解放軍已經構建了完整的作戰體系,擁有遠超美俄歐三方的無人機、無人艇生產能力,以及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無人裝備偵察、預警、遠距離精確打擊能力,這實際上能夠讓解放軍在戰時輕松反制臺軍效仿烏克蘭軍隊的無人艇飽和打擊戰術,臺軍能夠拿出200艘無人艇,解放軍就能夠拿出1000個反制無人艇的FPV和巡飛彈。
總而言之,俄軍的經歷說明,在新技術的沖擊下,傳統戰術與裝備優勢面臨考驗。而對于解放軍而言,這次事件應成為警示,在未來臺海可能的沖突中,如何有效應對臺軍的無人裝備,將直接影響整體戰場主動權的爭奪。
文章中部分內容來源出處:1.澤連斯基拒絕普京72小時停火提議,烏方稱“首次使用無人艇擊落俄戰機” 鳳凰衛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