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羅軒 攝影報道
銀耳,呈乳白色,形似菊花。2011年11月1日,“通江銀耳”菌種、香灰菌絲和銀耳菌絲,隨著“神八”成功進入太空。這朵產自四川巴中通江縣的小白花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成功從大巴山深處走向太空。
銀耳
民國時期,通江縣一名余姓人家的孩子在上海讀書,由于其家善采野生銀耳,賣一斤銀耳便可供其在上海讀書一年的花銷,說明彼時銀耳的珍貴。而如今,隨著銀耳育培技術的不斷發展,銀耳早已從富貴人家的餐桌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正在栽培的銀耳
5月8日下午,川陜渝網絡名人巴中行走進通江縣,在通江縣城旁邊,一座巨大的露珠形狀的建筑物引起了大家的興趣,這就是通江銀耳博物館。隨后,大家一起進入博物館,走進銀耳的世界,探究銀耳作為一種食材如何“上天下海”。
通江銀耳博物館
“博物館的整體形狀像一滴露珠,因為最原始的野生銀耳是吸日月之精華自然生成的,就像露珠一樣。也是依據銀耳‘天生霧、霧生露、露生耳’的生長特性而來的靈感。”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道,該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一座宣傳銀耳文化的主題博物館,其前身為2004年10月成立的“通江銀耳博物管理所”。
據了解,銀耳作為一種珍貴食材,最初的銀耳是純野生狀態。在人們認識到其價值后,便開始了栽培探索,最初的舊法栽培純粹模擬銀耳野生狀態,砍樹后就近野外排棒,靠風力自然傳播銀耳孢子,任其自然生長,產出野生銀耳。
通江銀耳博物館內
同時,銀耳依附生長的樹是青岡樹。通常情況下,青岡樹需要生長7至8年才能生長出銀耳。因此,當地有“七年青岡木,一碗銀耳羹”的說法。
通江銀耳產品展示區
“從最初的大自然孕育、發現、采食,到有意識野外培育,再到研究出產質俱佳的段木銀耳栽培之法,通江銀耳的培育,是一代又一代的通江人用自己的艱辛,通過實踐,歷經時間磨礪的智慧結晶。”博物館工作人員說道,發展到如今,通江銀耳的新法栽培更好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控制自然條件,創造出更適合銀耳生長發育的環境,從而提高銀耳產量,讓更多人都能買得到、吃得起。
在參觀過程中,大家對銀耳的作用和功效都有了新的認識,紛紛為這朵看似不起眼的小白花點贊。隨后,大家還現場品嘗了博物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銀耳羹,品嘗之余都贊不絕口。一些網絡名人還現場選購通江銀耳,準備帶回家分享給親朋好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