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是個很多人關心的器官。胃疼、反酸、惡心……這些常見的不適,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是不是吃壞了”“沒吃飽”“吃太多”。
但你有沒有想過,有時候真正讓你“胃不舒服”的,可能不是飯桌上的東西,而可能是情緒、壓力?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逐漸揭示了我們的大腦和腸道之間,確實存在一條神秘的“隱形通道”,90%的人不知道!它讓情緒波動影響胃的功能,也讓胃的不適反過來擾亂情緒。
胃和大腦之間
存在著一條“隱形通道”
2011年發表于《自然評論-神經科學》的一篇綜述,總結了大腦和胃之間有一條雙向通信通道,被稱為“腸–腦軸”,它的核心構成包括:大腦的情緒調控中樞、腸神經系統(被稱為“第二大腦”)、自主神經系統(包括交感與副交感)、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以及腸道激素和微生物代謝產物。
在這套系統中,胃和大腦之間的聯系可謂密切無間。情緒波動,比如壓力、焦慮或憤怒,會激活大腦的杏仁核、前額葉皮質等區域,這些區域通過交感神經和HPA軸迅速將“情緒信號”傳導到胃部,引起一系列變化,比如胃酸分泌、胃腸蠕動的加快或減緩、括約肌張力變化等。
更有趣的是,信息并不是單向傳遞的,胃也會“回話”。一篇基于跨學科的大量研究成果的綜述指出,胃里的感受器和腸神經系統能感知化學物質、壓力、疼痛等信息,然后通過迷走神經將這些信號反饋到大腦。這種“上行通道”會影響人的情緒狀態、警覺水平,甚至決策和記憶。
這種雙向通道解釋了很多常見現象:壓力大會胃痛、心煩意亂時食欲不振、情緒低落時容易便秘,甚至“靠肚子感覺做決定”的直覺反應,其實也可能是腸–腦通信在發揮作用。
簡單來說,你的情緒可以“傷胃”,胃不舒服也可能讓你“心情差”。
如何保護我們的“情緒胃”?
第一步,是識別并正視壓力源,規律作息、保持適度運動和心理調節。
第二,增強對身體內部狀態的覺察力,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冥想、深呼吸訓練等方式提升這種身體覺察力,讓我們更早覺察到身體的“預警信號”。
第三,要照顧好腸道微生態。保持膳食均衡、攝入富含膳食纖維與發酵食物,有助于穩定菌群,從源頭“調節情緒”。
從今天起,學會照顧胃,也是在照顧你的情緒。別硬撐,也別忽視,那些藏在肚子里的壓力,也需要出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