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圍棋好的學生,學習也好,尤其是數學好,已經是一個共識。是下圍棋讓人變得聰明?還是圍棋把聰明的孩子篩選出來了?直白的說就是,學圍棋能讓孩子變得聰明嗎?
圍棋對大腦神經的深度干預及其成癮性,已被現代神經科學多維度驗證。這種影響既體現在認知能力的提升,也反映在腦結構重塑與情感依賴機制中,形成“越深入越難割舍”的閉環效應。
數據顯示,長期圍棋訓練會使職業棋手的前額葉皮層灰質密度比普通人高12.7%(主導邏輯決策),頂葉區神經元連接密度提升23%(空間想象核心區)。
這也從數據方面證明學圍棋可以讓人變得更理性,邏輯思維更清晰,也更有想象力。自古以來,很多歷史著名人物都喜歡下圍棋,歷年省市高考狀元中業余圍棋高手占比很高。
圍棋組受試者的海馬體體積年增長率達1.8%,遠超普通腦力訓練組的0.5%。海馬體主導記憶存儲,這說明學圍棋的確是可以增強記憶力的。
在圍棋對弈時右前額葉(注意力、空間感)與頂葉(圖形識別)顯著激活,促進右腦功能單側化發展。
職業棋手大腦額葉、顳葉、丘腦等區域連接密度達到普通人的近2倍,形成類似AI的“深度學習網絡”。職業棋手復盤時能精確還原數百手棋局,源于背外側前額葉與顳葉的高效協同。
所以職業棋手不但會下棋下的好,而且做其他的事情也會做的很好。例如柯潔就是一個多面手,聶衛平的橋牌也是世界頂級,范廷鈺的國畫也有相當水準,馬曉春鋼琴彈得也很好。
最傳奇的是韓國棋手車敏洙,他自幼接受精英教育,精通圍棋、鋼琴、跆拳道等15種才藝,幾乎都達到了專業水準。他人生最落魄時,身上僅有18美元,但憑借自己的高超記憶力和精準判斷力最后成為了美國賭王,在九十年代就賺到了3000多萬美元。但即便如此的身價,車敏洙在晚年還是回歸了圍棋。這也說明了圍棋的確難以割舍。
圍棋訓練可增加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促進神經元存活與突觸可塑性,間接強化成癮記憶。圍棋勝負帶來的刺激會觸發多巴胺分泌,形成“贏棋愉悅-渴望再戰”的成癮循環。圍棋段位制度、賽事榮譽等外部激勵,與大腦獎賞系統相互作用,形成“成就-自我價值”綁定。
圍棋的棋癮能有多大?
1969年,17歲的聶衛平與同齡的北京知青程曉流一同被分配到黑龍江山河農場。兩人雖同屬該農場,但分屬不同連隊:聶衛平在一分場,程曉流則在九分場,兩地相距約50公里(即100里) 。在北大荒的極寒環境中,聶衛平多次徒步穿越冰雪覆蓋的荒原,只為尋找這位難得的圍棋知音。
每一位下圍棋的人都能理解這種棋癮,棋癮來了,可以下一個通宵。如果沒有合適的對手,就會非常的煎熬。“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就是這種心態的生動描寫。
圍棋的長期訓練會形成神經網絡的“路徑依賴”,戒斷時前額葉抑制功能需對抗已強化的神經連接。如果突然停止圍棋活動可能導致杏仁核也就是焦慮中樞過度激活,引發情緒失控或抑郁傾向。打斷一盤進程緊張的棋很容易激怒棋手,例如第29屆LG杯決賽第三局,柯潔與卞相壹的對局進行到了非常緊張的時刻,但這時韓國裁判孫根氣突然沖進來中斷了棋局,就令柯潔非常憤怒。
AI的出現,對棋癮很大的人來說是一個天大的福音。因為他們可以通過AI了解了很多以前研究不清楚的變化,節省了自己人生的大量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