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屏幕亮了又滅,剛公示的小林盯著鄉鎮工作群發呆。凌晨五點的鬧鐘還沒響,宿舍門就被敲得咚咚響:“小王,跟車去村里收醫保!
”迎新會上泡的茶還沒喝,轉頭就被塞了本密密麻麻的脫貧手冊,這哪是保護期,分明是上手就啃硬骨頭。街道辦兩年的老張常說,鄉鎮就像個大雜燴,啥都得會點。剛報到的小李對著黑屏電腦發愣,整個辦公樓轉了三圈,才在倉庫角落翻出半臺能開機的。
“新來的,跟我去山上看果樹!
”還沒坐穩的小趙被拽出辦公室,鞋上很快沾滿紅膠泥。都說鄉鎮有“新手緩沖期”,可現實是文件剛學一半就被喊去調解鄰里糾紛。“電腦修好了?
那正好,把這二十戶的養老認證全弄完。
”維修師傅剛走,所長又扔下一摞材料。
掛職三個月的小陳本以為能過渡,沒想到正式上班第一天,就跟著隊伍去河道清淤,褲腿全是泥點。農諺說“打鐵要趁熱”,可鄉鎮工作是趁熱還得抗摔打。
有人抱怨剛從城市來,晚上連路燈都少見,蛙聲比車聲還吵;有人偷笑,辦公室的硬板床,比出租屋的彈簧床睡得踏實。最讓人意外的是,說好的“坐辦公室”,結果不是在田間地頭統計玉米倒伏,就是在村頭路口守著防汛沙袋。“別想著有啥特殊待遇,老百姓不會管你是不是新人。
”副所長這話,讓所有新人心頭一緊。
醫保催繳表上的紅筆批注,防汛值班表上的名字,還有半夜接到的村民電話,都在告訴他們:這里不分新手老手,只看事辦得好不好。有人偷偷在備忘錄寫“落差”,可看到村民領回補貼時的笑臉,又覺得那些磨破的鞋底、熬紅的眼眶,好像都值了。我個人覺得,鄉鎮工作像塊粗糙的磨刀石,磨的是嬌氣,練的是心氣。
你說沒有“保護期”吧,老同志會在你寫錯報表時悄悄提醒;你說有“保護期”吧,老百姓的急事從來不等你準備好。
最讓人琢磨的是,明明累得腰酸背痛,可路過村口時,大媽塞來的一把新鮮豆角,又讓人心頭一暖。
都說基層是最好的課堂,可這課堂沒有固定課本,每一頁都是現場直播。
有人受不了天天往地里跑,有人卻發現,蹲在田埂上和大爺嘮家常,比看十份文件更懂政策落地。
那些關于“落差”的討論還在繼續,可真正在鄉鎮待久了的人都知道,這里的忙碌不是瞎轉,而是腳踩土地的踏實。至于到底有沒有“新手保護期”,或許答案藏在每個凌晨的鬧鐘里,在每次磨破的膠鞋中,在老百姓那句“小王來了啊”的招呼聲中。你問城市考來的落差大不大,其實真正的落差,不是辦公樓的新舊,而是你以為在“干工作”,最后卻發現,是在“過日子”——和這片土地上的人,一起過好日子。
這時候才明白,鄉鎮工作的“保護期”,從來不是讓人躲在后面,而是推著你往前,在摔打中長出能擔事的肩膀。余下的,就看每個新人,能不能在這沒“保護”的日子里,自己闖出一片天,畢竟,土地不騙人,你流過的汗,老百姓都看在眼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