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翻車了?連夜致歉2次!都是因為SU7 Ultra性能“縮水”,引發的爭議!
要知道,SU7 Ultra 上市才不到 3 個月,就接連出現“排位模式”限制馬力900匹,以及碳纖維前艙蓋“高效導流”效果差的爭議,讓小米接連被推上風口浪尖。
在此之前,小米汽車的智駕宣傳就已經翻過車了,連夜把“智駕”改成“輔助”,現在又因為材質和功能爭議連夜道歉。可以說,小米汽車宣傳方面翻了幾次車了。
但你們發現沒?如今的車企們翻車越多,咱們買車反而越踏實了 —— 這背后有三個關鍵變化。
第一個變化,監管正在把“虛火”澆滅。
以前車企總玩文字游戲,什么“零接管智駕”“全場景自動駕駛”、“碳纖維高效導流”,說白了就是拿話術給你畫餅。但今年工信部開了個大會,明確要求“輔助駕駛”必須和“自動駕駛”劃清界限,規范宣傳行為,避免夸大和虛假宣傳。
小米這次改宣傳語“智駕”變“輔助”,老老實實為宣傳不當道歉!反應的本質是監管在倒逼行業“去話術化”,以后再吹什么“全自動”、“高階智駕”、“高效導流”?都得先拿實測數據說話。
第二個變化,是車企從“拼嘴皮子”轉向“拼真本事”。
以前靠營銷包裝的企業現在慌了!比如某新勢力曾靠“XX 公里零接管”刷屏,但去掉濾鏡后,城市 NOA 覆蓋城市不到 10 個;反而是老實實做技術的品牌在露頭,比如華為敢依舊使用ADS高階智駕輔助系統,高階和智駕都沒去除,憑的可是真實力。
這就像考試作弊的被抓了,真正刷題的反而拿了高分 —— 以后咱們買車,終于能從“聽發布會”變成“看成績單”了。
第三個變化,是咱們終于能明明白白花錢了。
以前買智能車像開盲盒:宣傳說“碳纖維輕量化”,結果可能只是裝飾貼紙;號稱“全路況適應”,遇到暴雨直接罷工。
現在監管要求把技術細節攤開來講:比如華為 ADS 會標注“強光 / 暴雨場景需人工接管”,蔚來把自動泊車成功率按“車位類型”分類說明。這是讓大家知道別只看“跑分”,屏幕、續航、攝像頭等等的真實表現更重要。
信息越透明,咱們越不容易為“概念”買單。
當然,有人會問:車企頻繁翻車,會不會讓行業變冷?恰恰相反!就像當年手機行業告別“PPT 發布會”后,才迎來了真正的技術爆發。現在小米、某新勢力的陣痛,正在倒逼整個行業把資源從“營銷部”搬到“研發部”。
要知道,當水分被擠干,剩下的才是真材實料。你們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