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圈最敢說真話的魏建軍,這一次又說出了關于隱藏式門把手的大實話。
在近期魏牌高山的露營直播中,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突然"開炮":"隱藏式門把手重量大、密封性差、碰撞時可能打不開,唯一作用就是減少風阻,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番言論猶如在平靜湖面投下巨石,瞬間激起千層浪,"車圈真話王"再次撕開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遮羞布。
事實上,隱藏式門把手已成為新能源車的"標配儀式"。據統計,2024年上市的新能源車型中,92%標配隱藏式門把手。從特斯拉Model 3(參數丨圖片)的電容式彈出,到高合HiPhi X的星環光幕門,車企們在這個方寸之地展開了參數競賽。然而,這場科技狂歡背后,隱藏著對安全底線的挑戰與用戶體驗的漠視。
車企宣稱隱藏式門把手可降低風阻0.01Cd,對應續航提升5-10公里。但實際測試顯示,其貢獻僅相當于空調多開10分鐘。某品牌甚至為0.003Cd的提升,將門把手設計成需特定手勢觸發的隱藏面板。這種"數據美容"在新能源參數內卷中被無限放大,成為車企營銷的"遮羞布"。
更值得玩味的是,隱藏式門把手的制造成本比傳統設計低60%。寧波拓普等供應商的微型電機生產線成本分攤至每輛車僅35元,而重啟機械把手生產線需要更高投入。這種成本優勢倒逼車企集體放棄傳統設計,即使明知電子門把手在-20℃環境下故障率高達47%。
隱藏式門把手的復雜結構,由電機、蝸桿、斜齒輪等數十個精密部件組成,傳動機構的物理磨損隨使用時間增加。數據顯示,隱藏式門把手的故障率是傳統機械門把手的5-8倍,維修成本則高達20-50倍,例如特斯拉單個門把手更換費用3000-8000元,而傳統門把手僅需150-300元。
更危險的是,隱藏式門把手在極端情況下可能成為"死亡枷鎖"。2019年,美國麻醉師Omar Awan駕車發生碰撞后,因門把手無法彈出被困車內,最終葬身火海,成為全球首例因隱藏式門把手導致的車內身亡案例。
隨著越來越多車企跟風使用,由隱藏式門把手引發的安全事故也逐漸增多,這些事故暴露了隱藏式門把手的致命缺陷:在車輛斷電、傳感器故障或碰撞變形時,電子系統可能失靈,遇到緊急情況就會非常致命。
鋰電池起火后,乘客僅有15-30秒逃生時間,但40%用戶無法在斷電后5秒內找到隱藏式機械拉手,救援人員開啟電子門把手的平均耗時比機械式多47秒。
而從不少消費者的使用經歷來看,隱藏式門把手在極端環境下的可靠性同樣堪憂。在-15℃以下環境,隱藏式門把手凍結概率達63%,有哈爾濱車主實測顯示,即使提前遠程預熱,仍有23%的門把手無法彈出。更諷刺的是,部分車企為追求0.01Cd的風阻和不到2%的續航,甚至取消了門把手加熱功能。
隱藏式門把手的"科技感"背后,是對用戶體驗的漠視。北方用戶冬季需用溫水澆、吹風機吹才能解凍門把手,甚至有車主用扳手暴力破冰。南方雨季,門把手內部進水導致電路故障的案例頻發。更尷尬的是,開啟方式的"創新"讓開門變成"解謎游戲",部分隱藏式門把手開啟式還需要先按壓再彈出,進一步增加了操作難度,雖然初衷是為了帶來更強的儀式感,但多數時候反而讓人嫌棄。
魏建軍的"炮轟"并非孤例,越來越多車企開始反思隱藏式門把手的設計邏輯。寶駿云海、五菱星光S等車型回歸傳統門把手,問界M8采用半隱藏式設計并增加機械解鎖;銀河E5的碰撞感知系統可在0.1秒內自動彈出門把手。
監管層面也在行動,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建議將"緊急開門時間"納入C-NCAP測試,要求機械拉手在黑暗環境下可盲操;歐盟已強制要求隱藏式門把手必須配備獨立機械解鎖裝置,且操作力不超過50N。
隱藏式門把手的爭議,本質是汽車工業從"功能定義"向"體驗定義"轉型中的陣痛。當車企為0.01Cd的風阻系數沾沾自喜時,消費者卻在-20℃的寒夜中徒手鑿冰,而魏建軍的"不妥協",在這個追逐流量的時代顯得格格不入,卻也格外珍貴,因為他提醒了整個行業:汽車設計的終極考場不在展廳,而在用戶每天手握方向盤的踏實感中。
當隱藏式門把手的"皇帝新衣"被撕破,我們期待更多車企回歸"形式追隨功能"的初心,畢竟,汽車的終極價值,永遠是守護生命而非取悅眼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