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大佬的初登場】
您知道南朝梁武帝蕭衍嗎?這位爺堪稱古代“佛系天花板”——他篤信佛教,當皇帝當膩了,直接甩手出家,留個爛攤子讓百官掏腰包贖人。更有趣的是,他這輩子玩了四次“辭職”戲碼,硬是把皇宮變成了“寺廟分號”,讓大臣們一邊哭窮一邊跪著求他“別當和尚”。#歷史人物故事#
第一次出家:蕭衍逛到同泰寺,跟和尚們嘮了會兒嗑,突然說:“我覺得當皇帝挺沒意思,不如剃度算了!”第二天就真披上袈裟,敲著木魚念經。大臣們慌了,集體跑到寺里跪求:“陛下您快回來上班!國庫沒錢發工資啊!”好說歹說總算把蕭衍接回去了。
【贖人經濟學】
第二次出家時他再次脫下龍袍,換上僧衣,舍身出家侍奉佛祖。他在佛前哭訴:“當皇帝好痛苦,我想靜心誦經。”百官無語凝噎,又紛紛到同泰寺跪求梁武帝還朝,“皇上您可別玩我們啦”,梁武帝卻不肯回宮,他眼皮都不抬:“哦,我舍身出家,那你們湊錢給我贖身唄。” 大臣們連夜集資,連后宮妃子都摘了首飾湊數,咬牙湊了一兩億錢(約等于全國一年稅收),才把他請回宮。這波操作,像不像現在的“辭職加薪”。 嘗到甜頭后,蕭衍徹底摸透了“贖人經濟學”。第三次更離譜,他媽生病時他直接撂挑子:“我要為母親祈福,誰給錢誰接管朝政!”得,大臣們又開始湊錢把他請回去。
最騷的是第四次——侯景之亂爆發時,86歲的蕭衍正擱臺城寺院打坐,聽聞叛軍殺來,淡定表示:“別慌,朕這次連袈裟都不脫了。”大臣們欲哭無淚:“陛下您倒是指揮平叛啊!”蕭衍雙手合十:“打仗多造殺孽,不如捐錢給叛軍,讓他們撤了?”
【韭菜的終極形態】
您以為蕭衍真只信佛?錯!這老哥精著呢!他每次出家都精準卡在“國家缺錢”的時候——比如修寺廟差尾款、北伐軍餉不夠、皇子們爭皇位需要安撫。有次百官吐槽:“陛下您再出家,我們只能賣官袍湊錢了!”蕭衍微微一笑:“賣吧,正好騰位置給寒門子弟。”
劇照
他立下規矩:贖人錢專款專用,一半修佛塔,一半充軍餉。結果寺廟越蓋越豪華,軍隊卻餓著肚子舉矛。有次敵軍兵臨城下,士兵哭訴:“陛下先給我們發鎧甲行不行?”蕭衍大手一揮:“急什么,等朕再出家一回,讓你們敵人感動捐款!”……
【歷史盲盒】那些史書不敢寫的真相
其實蕭衍心里門兒清:他越裝神弄鬼,士族豪強越不敢得罪他。有次他假裝夢見佛陀指示“天下僧人免賦稅”,轉頭就讓官員們自己掏腰包養和尚。還有一回,他故意把贖身價報高十倍,等著百官哭窮求折扣,最后才“慈悲”降價:“看在爾等誠心的份上,打個五折吧。”
最諷刺的是臺城被困時,蕭衍餓得啃完御花園的草根,還跟叛軍喊話:“你們殺我一人,害得四萬百姓沒皇帝贖身,良心不會痛嗎?”叛軍首領侯景當場懵逼:“這老頭到底在修仙還是在碰瓷?”
【千年謎題】為何說他才是“薅韭菜大師”?
表面看蕭衍是個瘋批皇帝,實則他把“信仰”玩成了統治藝術——用佛教麻痹士族,用出家震懾群臣,用贖人制度變相征稅。不過晚期也確實昏庸至極,把錢財拿去修建寺廟,導致國家財政負擔沉重。蕭衍對外臣也有了猜忌,開始任人唯親,放縱宗室的胡作非為,這導致了權力的天秤傾斜到了宗室一邊,最終引發了侯景之亂。
后世史學家吐槽:“蕭衍一生演了四場‘皇帝辭職記’,本質卻是場大型PUA現場——讓所有人覺得不掏錢贖他就對不起佛祖。”而江南百姓總結得更扎心:“陛下您早說當和尚比當皇帝賺得多啊!咱也想去寺廟上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