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介紹位于喀瑯施塔得“愛國者”公園烏斯季-羅加特卡西墻處的露天海軍博物館的系列文章。
在上一篇中,我們介紹了蘇聯海軍的巡航導彈與水雷-魚雷武器系統,而本篇第二部分將聚焦于超小型特種用途潛艇——907型“海神-1M”(Тритон-1М)號,該艇由“波浪”中央設計局(ЦКБ “Волна”)設計,服役于蘇聯海軍戰斗蛙人部隊直到1980年代末。
1957年,蘇聯海軍司令部向蘇聯國防部下屬的相關科研機構下達任務,要求開發一系列新型特種潛航器,用于秘密運送戰斗蛙人到指定區域并撤離,同時承擔巡邏海軍基地水域、偵察和破壞任務,以及海底和水下通信設施的調查等任務。
因此,1958年4月,列寧格勒的ЦКБ-50開始設計第一種此類載具的原型,該艇代號為“海神”。僅僅四個月后,同年8月,第一艘超小型潛艇原型艇便在里海開始了首次試驗,一直持續到1959年初冬。
“海神”潛艇第一版的長度僅為5.5米,重量為750公斤,整體分為三個艙段。艇首和艇尾為密封艙,安裝有蓄電池和其他設備,搭載一臺2馬力的發動機。中間為非密封艙,設有兩名戰斗蛙人的駕駛艙,配有封閉式呼吸器(呼吸循環系統)。
這些超小型潛艇既可在海軍基地內獨立行動,也可通過各類水面或陸上交通工具運往作戰區域。然而,其航程僅為10海里,最大航速為2.5節。下潛深度完全取決于駕駛員(即戰斗蛙人)的體能,因為他們位于非密封艙內。
在完成一系列成功的測試后,1960年“海神”正式投入批量生產,并配發蘇聯所有艦隊的特種部隊。這一版本的生產持續了4年,共建造了18艘,但沒有一艘保存至今。
盡管第一代“海神”在訓練和實戰中表現尚可,1966年,蘇聯海軍緊急救援部門下令“波浪”設計局開發新一代改進型——907型“海神-1M”以及更大更強的908型“海神-2”(我們將在下篇文章中介紹)。
兩年后,設計局完成了“海神-1M”的草圖設計。1970年夏末,技術圖紙提交至列寧格勒新海軍造船廠(Ново-Адмиралтейский завод),開始建造首艇。
兩年后,1972年,首艇完成廠內及海試。同年底,“海神-1M”開始批量生產,并采用帶有“В-”前綴但不連續編號的舷號系統。
到1973年夏中,蘇聯海軍已接收首批兩艘“海神-1M”。
新版的“特里同”(“海神-1M”)經過了現代化改進,比前一代型號短了半米,并在結構上有顯著差異。其非密封式雙人艙被移至艇艏,而密封電池艙則設在艇體中央,內部配備了更強勁的銀鋅電池——СЦ-300型,這使得潛艇可以在海底靜止停留長達10天而不會電量耗盡。艇艉安裝了新的、更強大的P32M型電動機,功率達4.6馬力,使其最高航速可達6節,續航距離提升至35海里。
此外,新型“特里同”(海神-1M)還標配了МГВ-3型水聲定位站、導航設備、航向自動控制器以及無線電通信設備。
在1972年至1980年間,共生產了32艘907工程的“特里同-1M”超小型潛艇,目前存世于各類博物館中的數量已不足十艘。我們此前曾介紹過其中的一些,而如今我們的收藏又新增了一艘。
這艘保存得相當完好,駕駛艙內幾乎所有儀器都還在。
因此這次拍攝了更多儀表盤的細節照片。
比如這里的電流表和電壓表,用于顯示蓄電池的電量;
艙內外的壓力計;
氧氣儲量顯示。在改進后的型號中,潛水員已可將呼吸裝置直接接入潛艇本身的氧氣系統。
總之這次我們對“特里同”進行了最為詳盡的觀察。
下一期我們將介紹它體型更大的兄弟——908工程的“特里同-2”(海神-2)超小型潛艇。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
感謝閱讀,我們下次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