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月的風,吹走了心中的焦躁。從無計劃忙碌到偶爾放空,給自己和未來多一些時間。這樣說起來,還挺抽象的。可落實到生活中,不免會感到松弛。就像以前我比較喜歡窩在出租屋里寫作,累了就追追劇、掃掃地,下樓扔個垃圾。日子就那么一點一點過去,似乎不用想太多,也能擁有簡單的快樂。
直到后來,或這或那的原因,驅使自己開始主動靠近更成熟的生活狀態,這才想起來:那樣佛系的態度,是在浪費時間。所以,當下再提筆寫作時,我會先到外面逛一圈后,再寫自己、寫他人,寫亦真亦假的故事。這般微小轉變帶來的舒展,在我看來,也算得上是一種和內卷對抗的方式:逃離過往,奔赴未來。
屋內,屋外。由此產生的心境其實還挺不一樣的。在相對的封閉空間下,鎖起來的不只是一扇門,還有一顆心。你可能無法用準確的字眼去描述一種真實發生過的場景,就像我們很難預見還未發生的事一樣。不曾用感官體會,就無法用文字落地。這樣就會讓心跟著無法落在鍵盤上的手指,變得沒有節奏,甚至失序。
而這時,“走出去”自然而然就成了“卡文”時的最優解。我是怎么把心由內向外打開的呢?其實不難,只需要一點點自我覺察,就可以了。
因為自己是獨居狀態,比較喜歡安靜的環境。平日里如果沒有特別想說話,也不會主動和陌生人搭訕。偶爾在樓道遇到鄰居,更多是保持一種社交式的微笑。想到網上有人說,搞寫作的人大多很有表達欲。這一點說得沒錯,但也不全對。這種表達,有人覺得是很愛說話,其實也可以是通過靜止的文字,去表達一種動態的生活。
我就是這樣的。
譬如,關于“吃飯”這種稀松平常的小事,之前我都會選擇在一個人的環境下進行,而很少坐在店里吃。沒有去深究這是為什么,可能與性格有關系。
但前些天晚上散步,看到小區里新開了一個餐館,我想試試。于是,第二天便去吃了,坐在店里吃的。經營小店的老板,是兩個年輕人。有點印象,但想不起來是誰。直到后來在店里看到隔壁早餐店的阿姨時,我突然想起來了。這兩個年輕人,一個是阿姨的兒子,一個是阿姨的兒媳。現在他們一家人,為了盤活小區內競爭略顯激烈的餐飲生意,老一輩賣早餐,新一代供應中晚餐。仔細想想,這似乎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種逃離“職場內卷”的方式。
我想,不一定要在走出校園后的伊始,就擠在一條擁擠的賽道奔跑,才叫上進。在煙火氣中積攢下些生命體驗后,再思量接下來要做什么,依然不失為一種出彩的人生。
2
后來,我又去那家店吃了幾次晚餐。時隔幾天,剛進去時,坐在收銀臺的老板娘還笑著問我:“幾天沒見到你了?”
“是呀,放假幾天,回家去了。”我說。
就是這樣簡單的對話,讓我意識到,其實在獨自生活的日子里,還是會有人記得你的。因此,慢慢的,不自己做飯的時候,我會選擇找個小店或者路邊攤,坐在那里吃。而不是再打包帶走,在一個人的空間里就著“電子榨菜”干飯。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更直接地觀察生活中的人與事,這要比書中看來的過來人經驗真實得多。記得,很久之前剛寫作,文章被人拿去看了最多的評價就是“生硬”。那時我都還不懂什么是“生硬”,為什么要這樣說。
不能捕捉到外界的情感和生命體驗,讓我時常處在一種緊繃的狀態。越緊繃,越難讓文字變得鮮活起來。甚至,為了讓稚嫩的文字顯得老練,我還一度把簡單的字詞用十分晦澀的文字表達出來。覺得要寫得高深莫測,才算好。可事實上,根本就不是這樣的。
那樣的文字挺空洞的。或許,從構思到落筆、再到收尾,也加入了些思考。但也局限在太過理性,沒調動自己的情緒。這是很讓人苦惱的一件事。為了改變這種不太正確的思維,我報過課、看過書,也寫過很多讓人難以看懂的文章,最后卻往往達不到自己的預期。
那段時光,好像一直都處在忙碌中,可又沒達成自己的預期。只能選擇停下來,去復盤。那時就突然意識到不僅是寫得有問題,其實更需要改變的是自己本身。
3
我愿意把那段日子稱作是“成長灰暗期”。這么形容,自然是覺得回想起來還挺難熬的。和學習、工作沒關系,那是媽媽的突然離世,難以釋懷。
怎么形容那段時光呢?挺奇怪的。至親去世時,我即將大學畢業。前一天還和她通了電話,第二天就接到家里的電話說她在ICU的消息,只覺造化捉弄人。可我除了哭,好像什么都不懂,什么忙也幫不上。
我不知道怎么辦,甚至傷心的情緒也沒持續多久,看著家中的長輩操辦完后事,就急匆匆回了工作地。可并沒有什么好急的,心里想得只是回到自己的空間,想通那一切。
睡不著時,也輾轉閃現在親人離去的那個瞬間,為什么心情沒有太多波瀾,甚至有些平靜,一直沒找到答案。后來,做過幾份工作后,我選擇了寫作。
因為個人的喜好,有時會去寫一種與自己不符的情境。譬如,文中的“我”可以是媽媽、是妻子,是很多種不同職業的角色。這樣一來,每次在寫作時代入其中,會產生一種不屬于自己的心里感受。這應該叫“共情”。
自此,我似乎也共情了離去的媽媽,和當初那個沒法沉浸在傷痛中的自己。或許,不是我的錯,媽媽也沒有錯。我們只是選擇了自己的人生。
與此同時,也不知是不是常在文中扮演“媽媽”的角色,平時遇到陌生的小朋友,他們還會叫我“阿姨”,我覺得比他們大十歲出頭,叫“姐姐”更合適。這一點點小心思,被捕捉到,我覺察到,自己向外呈現的,和向內渴望的,有些割裂。
畢竟,像一個大人做事,會失去很多快樂。會慢慢忘掉因為吃到想吃的、玩到想玩的,就能輕而易舉得到的那種快樂。所以,敲完這行字,我會慢下來,去捕捉更多的生命體驗,用文字找回遺失的快樂與美好。
作者簡介:95后文字捕手,愛讀也愛寫,筆下藏著對世界最笨拙的甜。
作者姓名:劉媛
手-機:156-7423-5135
郵編:410219
身份號:430725199906052525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月亮島街道銀星小區B05棟七單元303
開戶銀行: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長沙國金支行
卡號:621483740943153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