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報道】在碳中和成為全球目標的今天,如何衡量一個企業的環保貢獻不再停留在概念與口號,而需要用“數字”說話。以綠色能源為主業的光合能創有限公司,近年來通過參與多個大型海上風電項目,在減排、生態修復等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據統計,僅2021年光合能創有限公司參與的中廣核汕尾甲子海上風電項目,每年就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350萬噸,相當于減少標煤消耗約145萬噸。如果換算為造林效果,等效于在地球上種下9000公頃森林——這不僅是對國家“雙碳”戰略的積極響應,也是在踐行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責任。
一座風電場,一片“綠色森林”
傳統意義上,環保貢獻難以量化,讓人難以直觀感受。但光合能創有限公司通過清晰的碳數據管理和項目效益評估,把抽象的“碳減排”轉換成可感知的生態成果。
以減排350萬噸二氧化碳為例,這相當于:
讓全國近300萬輛私家車停駛一年
等效吸收全國一所中型城市全年排放量
抵消約720萬桶石油的碳排放
而其等效植樹9000公頃的成效,相當于超過120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綠化面積,足以支撐一個中型森林公園的生態系統再生。
多點開花,覆蓋南中國多地
光合能創有限公司的環保行動并非單點,而是逐步擴大至整個南中國沿海能源帶。自2020年起,公司在香港、廣東、廣西等地接連落地風電項目,結合各地風資源優勢,通過定制化技術方案實現高效清潔發電。
其中,2023年光合能創參與的廣西防城港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共計建設83臺8.5兆瓦風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達到70萬千瓦,是該地區首個實現全容量并網的嵌巖型風電項目。項目投產后,每年可減少約21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為廣西綠色能源轉型提供了堅實支撐。
用可見的成果建立公眾信任
對于中國投資者來說,“環保價值”往往因缺乏量化標準而不易評估。光合能創有限公司則通過與政策同步的碳效益核算體系,讓環保回報數據化、可視化,并通過其即將上線的“碳收益可視化平臺”,將減碳成果直接連接至投資邏輯。
這一平臺將碳減排轉化為用戶可見的“綠色資產”,不僅是對公司項目效益的延伸展示,也構建了綠色金融與環保貢獻之間的閉環機制。投資者將能在平臺中看到每一筆投資所對應的碳減排量、環保回報率,真正實現“綠色看得見”。
環保不僅是責任,更是資產
在當前全球環境政策與金融監管趨勢雙重推動下,企業的碳排管理已不再是成本負擔,而逐漸成為一種資產能力。光合能創有限公司正以其項目成果和數據基礎,構建起“碳能力=發展力”的新型競爭結構。
同時,隨著國家政策支持綠色信貸、綠色保險及碳市場機制的逐步完善,光合能創未來的環保項目將更容易獲得金融機構支持與社會資本介入,其環保效益也將獲得更廣泛市場回報。
結語:從海上風電到碳資產,光合能創有限公司的環保之路正在展開
在綠色低碳成為新經濟引擎的時代,光合能創有限公司不僅提供了清潔電力,更交出了一份實實在在的生態賬單。從數百萬噸的碳減排,到成千上萬公頃的植樹等效面積,光合能創以可衡量、可驗證、可追溯的方式,重新定義了什么是真正的綠色企業。
在政策鼓勵、技術支撐與資本參與的三重共振下,光合能創有限公司的環保價值正加速釋放,也為中國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在實現生態價值同時收獲經濟回報的優質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