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高校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專業建設,打造一流“人工智能+”專業體系。圖為重慶移通學院(合川校區)老師指導人工智能專業學生調試優化智能車算法。(資料圖片)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我市高校新增本科專業點34個,調整學位門類或修業年限9個。此外,重慶醫科大學申報的“健康與醫療保障”、重慶郵電大學申報的“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獲批納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新增的29種專業之列。
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優化調整的背后透露出哪些“風向標”?新專業如何開展人才培育?5月8日,記者就相關內容進行了調查采訪。
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年限
人才培養更加聚焦,讓學生更早接觸行業前沿
記者了解到,在此次優化調整中,重慶大學的風景園林專業、重慶交通大學的風景園林專業等調整了修業年限,從學制五年縮短為四年。重慶郵電大學的電子商務、重慶交通大學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則調整了學位授予門類。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調整?
“學制調整并非簡單壓縮時間,而是通過‘校企協同’提升培養效率。”重慶交通大學教務處處長鄭丹解釋,近年來的教學反饋顯示,學生通過高強度、沉浸式訓練,完全能夠在四年內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該校的風景園林專業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了系統梳理和重構,刪減了部分交叉重復內容,強化了數字化設計、生態修復、智慧園林等前沿領域的核心課程,使課程結構更加緊湊、聚焦,四年內可以達成專業培養目標。
鄭丹還表示,當前,對風景園林人才的需求更趨多元化,“四年學制能讓學生更早接觸行業前沿,同時為跨專業輔修(如城鄉規劃、環境工程)或深造預留彈性空間,拓寬職業發展路徑。”
重慶科技大學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程管理、工程造價專業,學位授予門類由理工、管理學位調整到工學學位。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調整學位授予門類可以推動學科的發展,使其更好地適應國家發展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開設新專業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制造集群需求
此次,教育部同步更新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共增列29種新專業,納入2025年高考招生。其中,包括重慶醫科大學的“健康與醫療保障”專業、重慶郵電大學的“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專業。
“之前,我市還沒有高校開設‘健康與醫療保障’專業,而相關教學醫院、企事業單位對該專業人才需求呈穩定增長趨勢。”重慶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蒲川介紹,獲批“健康與醫療保障”專業后,學校成為全國首批開設該新專業的兩所高校之一。
“相較于傳統醫學管理專業,該專業更側重宏觀政策與醫院運營。”蒲川表示,“健康與醫療保障”專業將以現代公共管理理論為基礎,深度融合健康服務、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障等學科知識,培養學生掌握健康治理理論、醫療保障政策法規以及健康保險實務技能。該專業核心課程包括基礎醫學概論、臨床醫學概論、社會醫學、計量經濟學、人工智能導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等。
重慶郵電大學新獲批的“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專業,涉及現代電子信息科技的核心技術。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專業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制造集群需求。其主干學科包括機械工程、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核心課包括機械設計基礎、半導體制造設備基礎與構造、集成電路封裝與測試等。
體現需求導向
優先新設一批緊缺急需學科專業
本次優化調整中,除新開設的專業外,我市高校新增本科專業點34個,其中理工類專業點新增14個、占41.2%。如西南政法大學新增了“國際新聞與傳播”本科專業,重慶城市科技學院新增“體能訓練”“應用心理學”“新能源科學與工程”三個本科專業。
“新一輪專業的增設,充分體現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導向。”重慶城市科技學院教務處處長王穎介紹,學校新設專業緊密圍繞“健康中國”“雙碳”目標等國家重大戰略,近年累計新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11個新興專業,撤銷6個低契合度專業,工科專業占比達50%。
此次新增的體能訓練專業,旨在填補體育健康產業人才缺口,應用心理學專業聚焦教育、醫療、社區治理等場景需求,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則重點培養新能源汽車電池、儲能系統領域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2023年,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聯合出臺的《重慶市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到2025年調整優化全市20%學科專業布點。數據顯示,近三年來,全市高校新增急需緊缺專業點102個,撤銷不適應專業點26個,停招專業點129個,調整本科專業布點257個,理工農醫類專業占比達46.5%,對接重慶產業布局相關應用學科專業點占比已達78%。
市教委高教處副處長哈寧武表示,下一步,我市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面向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技術、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經濟等基礎學科領域、新興產業領域、冷門緊缺領域、民生急需領域等增設相關專業。持續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2.0建設,加快改造升級傳統學科專業。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專業建設,打造一流“人工智能+”專業體系。(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志峰 實習生 王文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