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錫鵬
一枚小小的銅錢,往往折射出古代官員們迥然不同的人生情懷。有人潔身自好,視金錢如敝屣,結果青史留名,成為后人懷念的清官;有人見錢眼開,貪得無厭,結果遺臭后世,成為遭人鄙視的貪官。本文從歷史上的“一錢太守”和“十錢主簿”說起,介紹幾則清官、貪官與錢之間的故事。
01
“一錢太守”
漢“五銖”銅錢
東漢的會稽太守劉寵,是東漢的皇族,曾做過多任地方官。他當會稽太守時,當地比較落后,許多地區尚未開發,讀書人少,商業也不發達。會稽原來的地方官,利用老百姓沒有文化、沒見過世面,制定了許多繁瑣的制度,借機敲詐勒索,營私舞弊。劉寵到任以后,一方面簡化制度,減輕老百姓的負擔,另一方面興修水利,重視農桑,獎勵耕織。同時還鼓勵百姓舉報官吏的違法行為,一經核實,予以嚴厲查處。在劉寵的治理下,會稽的社會經濟很快得到發展。《后漢書》稱 “ 寵治越,狗不夜吠,民不見吏,郡中大治 ” 。
后來,劉寵調回京城升任將作大匠(負責國家建筑工程)。就在劉寵離任赴京的那天,會稽地方萬民相送,行至山陰縣若耶山中,五六位來自大山深處的白發老翁,特地趕來為他送行。老人們每人送上一百枚鄉親們募集的錢,對劉寵表示深深的謝意。劉寵謝絕再三,最終盛情難卻,收下了幾位老人的各一枚錢。他出了山陰縣界后,就把這些錢投到了江里,表明自己的清廉自守。據傳自劉寵投錢后,投錢地段的江水更加清澈。為紀念這位勤政清廉、為民造福的太守,人們遂稱該地為 “ 錢清 ” ,稱這段江為錢清江。
位于紹興的 一錢太守紀念館
劉寵后來官至三公,始終勤政廉潔,他去世后,家里一貧如洗。后人為了紀念劉寵,在會稽錢清鎮專門修建了一錢太守廟,四時祭祀。
明代嘉靖年間,福建南安知府張津,為官清廉,品行端潔,在任期間有人欲行賄賂,他的屬下也有人愛財受賄,于是張津親自書寫一副對聯,掛在高高的譙樓上,以為警示:“寬一分則民可受一分賜;取一文則官不值一文錢”。親民愛民,一分不取,頗有幾分當年劉寵的遺風。
清代有一位叫顧瀾的縣令,政績不錯,離任時也有百姓以錢相贈,顧瀾一一謝絕了。并以劉寵自比賦詩曰:“笑舒雙手去朝天,榮辱升沉聽自然。珍重淄人莫相送,近來劉寵不收錢。”清乾隆皇帝南巡經過錢清時,聽到劉寵投錢、里人建廟以志紀念的故事,當場揮筆題七絕一首:“循吏當年齊國劉,大錢留一話千秋。而今若問親民者,定道一錢不敢留。”頗有一腔整頓吏治、清明政治的雄心。
劉寵、張津、顧瀾這類清官之所以會傳頌千秋,全因為歷史上的清官實在少之又少,而見錢眼開的貪官卻是數不勝數。
02
“十錢主薄”
北魏太和五銖
與“一錢太守”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位臭名遠揚的“十錢主簿”。
北魏末年,社會黑暗,吏治腐敗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上自皇帝,下到鄉紳,可謂無官不貪。皇帝劫掠地方,地方官搜刮百姓,敲骨吸髓,賣官鬻爵,賄賂公行。政府的各級官員和僚屬,以納賄為能事,百姓無賄就別想辦事。一般貪官胃口都很大,送錢送物不到位的,便辦不成事。但也有個別官員,錢再少也照收不誤。
當時有個叫法慶智的太尉主簿(主管機要,辦理日常事務的小官),便是這樣一個人。事無大小,不問曲直,必得錢而后判辦。或多或少,甚至十文小錢,來者不拒,盡收囊中。一般的官員都看不起他。后來人們送給他一個綽號叫“十錢主簿”,諷刺他為了區區十錢小錢,也會營營以求。
“十錢主簿”,聽起來似乎品位不高,為人們所不齒,其實他的作為正反映了貪官的一個基本特征,即對于金錢無孔不入的追逐。
如果說,法慶智對錢的追求屬于厚顏無恥的話,那么五代后晉(公元936~946年)的趙在禮則稱得上是窮兇極惡。
趙在禮當時是商丘一名都虞侯(地方中下級武官),在抵抗遼兵的戰爭中沒有一點戰功,可是在壓榨百姓方面卻頗有建樹,搜刮的錢財達數百萬之多。商丘的老百姓缺衣少穿,恨透了趙在禮。為了平抑民憤,后晉罷了他的官。消息傳來,當地百姓奔走相告,為“拔去眼中釘”而興高采烈。趙在禮下臺后,心猶不甘,行賄送禮,打通關節,沒過多久,又官復原職,重新當上了商丘的都虞侯。他對商丘的百姓懷恨在心,再次上任不久,就下令每人限期交一千錢。百姓問收的什么錢?收錢人竟猖狂地回答:“你們不是要拔去眼中釘嗎?這便是拔釘錢。”“拔釘錢”形象地反映了古代貪官們一朝權在手便變本加厲的賭徒心態。
03
“鐵胎銀”
五代后晉天福元寶
還有一則“鐵胎銀”的故事,讀起來有幾分辛酸。貪官慕容彥超自以為聰明,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僅丟城失地,還最終搭上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五代后漢(946~950年),隱帝當朝,戰亂頻仍,社會動蕩,邊將擁兵自重,與民爭利比于市井。兗州鎮將慕容彥超自設質庫(相當于后世的典當),以金、銀、財、物等典當,收入頗豐。有一奸民專門鑄造假銀錠來質押,日久,為慕容彥超發覺。為捉住造偽銀者,慕容令主管庫房的小吏趁夜將庫墻鑿了一個洞,然后將百姓質押的金、銀、財、物等盡數轉移他處。待到天明,謊稱被盜,并出安民告示,令百姓前來登記所質押的物品。百姓爭先恐后報告自己所質押的物品,只有那位質押假銀錠的人不敢前來登記。慕容氏夜間派兵按名籍將質押假銀錠的人抓來。該人渾身戰栗,自以為性命難保,叩頭求饒。慕容彥超哈哈大笑,并不怪罪,親自為其松綁,酒肉款待,將其藏于后園密室,令專門鑄造假銀錠,并派了十名親信做其助手,日以繼夜,爐火不息。該人的制作方法是以鐵為胎,外裹銀殼,只在銀殼的焊縫處留有些許痕跡,一般不易識別,是貨真價實的“鐵胎銀”。
包銀皮的清代銀錠
不出幾個月,“鐵胎銀”便堆如小丘,慕容喜不勝收。不久,后周軍隊進攻后漢,兗州城岌岌可危。情急之下,慕容彥超感到他的“鐵胎銀”有了用武之地。他召集軍士,告之曰:“我有銀錠數千,今日全部拿出來犒賞將士們。現在,周軍進攻吃緊,希望眾將士齊心合力,奮勇作戰,抗擊周軍,保衛兗州。”他滿以為他的那些“鐵胎銀”將會激勵將士的士氣,幫助自己守住兗州城。沒想到“鐵胎銀”的秘密早就在軍中傳開了。大家竊竊私語:“將軍不給真銀,卻拿‘鐵胎銀’蒙騙我們賣命,休想!”在后周軍隊的進攻面前,慕容的士兵消極抵抗,兗州城很快就被攻破。慕容彥超沒想到戰局會急轉直下,絕望之中,與妻子等一起投井而亡。后漢軍投降者竟達八千余人。慕容彥超之死,其實不是死于背叛的士兵,而是死于他的“鐵胎銀”,死于他自己的貪財,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如果他能把所聚斂的真金白銀拿出來賞給士兵們的話,何嘗不能換來將士們的勇氣和拼搏?八千多身強力壯的士兵怎會守不住一個偌大的兗州城呢。
歷史上,與“十錢主簿”相比,“一錢太守”總是少數,兩者相比,可以說完全不成比例。人們在痛恨貪官的同時,不由地深深懷念清官。盡管人們曾費盡心機,將江取名為錢清江,還專門建造了一錢太守廟等等,但是清官還是千呼萬喚難現身,歷史上的清官始終是鳳毛麟角。相反類似“十錢主簿”這樣的角色,類似“拔釘錢”、“鐵胎銀”這樣的名堂,卻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層出不窮,貽害無盡。這也說明,要使官員都能成為清官,僅僅依靠道德的宣教和自律是遠遠不夠的,孕育清官需要法制,需要一個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如果老百姓真正擁有了對官員監督制約的權力,而不是消極被動地僅是用“錢清江”和“一錢太守廟”來期盼清官,官員們才可能真正自覺地成為清官,甚至貪官也有可能變為清官,河清海晏的太平世道才可能真正到來。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