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 題:“一節課、兩小時”,體育正在回歸“C位”
——學校體育改革調研之三
新華社記者李麗、丁文嫻、周暢
2025春季學期,各地教育部門密集出臺文件,要求落實中小學每天“一節體育課”“綜合體育活動兩小時”。
北京發布“體育八條”,要求打造能出汗的體育課。云南啟動壯苗行動,以督導和飛檢落實“兩小時”硬指標。安徽蚌埠提出“無體育、不教育”,強調樹立“健康第一”理念。
近年來,在應試教育和學業壓力下,體育課被占用時常發生,小胖墩、小眼鏡、小豆芽、小焦慮的“四小”問題還未解決,又出現了“小糖人”等新健康問題。
“一節課、兩小時”的舉措,正是為破除上述病態內卷、回歸育人本質,也是撬動教育生態重構的有益嘗試。
“一節課”不是小事,“德智體美勞”一直是教育的基本定位,在五育并舉中,體育既是獨立的教育維度,又處在貫穿其他四育的“C位”。
伏爾泰說過“生命在于運動”,蔡元培提出“完全人格,首在體育”,毛澤東寫下“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陶行知認為“健康是教育的出發點”。體育在育人中的獨特功效,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不但在于“強身健體”范疇,而且是塑造完全人格、培育核心素養的關鍵載體。
因此,近兩年逐漸細化的中小學體育改革,不僅是對當下青少年健康問題的干預,更關乎民族未來競爭力。
“兩小時”并非目的,但對運動時長的剛性要求,有助于杜絕體育陰陽課表等現象,也在倒逼廣大中小學切實“動起來”。
改變正在發生。為解決師資短缺,蚌埠市鼓勵有體育特長的文化課老師兼職體育;為彌補場地不足,昆明市中心“麻雀”中小學將整個學校拓展為運動場;為豐富“兩小時”,合肥市引入了魔鏡跳繩PK、AI智慧跑道等科技手段。
當然,政策如何更好落地,兼顧剛性與靈活性;如何防止體育應試化,避免“兩小時”全是跑跳投的枯燥機械填充;如何與手機搶孩子,引導青少年養成終身運動習慣,還需更多探索細化,更需家校社協同發力。
但無論如何,當孩子們能夠自由奔跑時,是在跑向“新時代合格接班人”的成長之路——這條路或許會暫時占用作業時間,卻將為他們人生的馬拉松儲備無法估量的健康資本與生命能量。(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