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也怕巷子深。近年來,一些地方在文旅宣傳上持續用力,帶火了文旅市場,不少“寶藏小城”開始出圈引發輿論的廣泛關注。這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文旅部門、文旅干部、文旅從業者加入“整活”隊伍中,各種花式“卷”引得網民津津樂道。
然而,近期一些地方的個別文旅宣傳,特別是基層干部的“花式整活”卻讓人大跌眼鏡、哭笑不得。比如,在一個認證為村干部的視頻賬號中,兩位“男演員”面帶嬌羞,口中喊“寶”,有時來個“公主抱”,有時一個背起另一個,以扭捏的姿態出鏡;有的在田間地頭跳著別扭的舞蹈,以逗網友一樂……對此,有人覺得這種宣傳“接地氣”;也有人認為這是用力過猛、方向走偏,有庸俗化與媚俗化之嫌。
基層干部走進田間地頭,融入文旅場景,為地方發展“吆喝”的初衷固然值得肯定。但“出圈”不能“出格”,活潑不能失態。一方面,以夸張動作吸引眼球,借低俗劇情收割流量,在短期內或許可以收割一波關注,但長遠來看,已然透支了文旅的“里子”,大眾記住的并不是山水之美、人文之韻,而是令人尷尬的“名場面”,有損一個地方的形象。另一方面,過度聚焦“干部出鏡”,而忽視了服務質量的提升和基礎設施的完善,只會使“出圈”熱潮陷入“曇花一現”的困境,最終“流量”難以轉化為“留量”。
文旅宣傳的本質是文化價值的傳遞,而非獵奇表演的秀場。新疆伊犁因“局長策馬”走紅,核心是廣袤雪原與民族風情的自然流露;沈陽于洪區副局長用“英語+東北話”圈粉,背后是地域文化與現代表達的巧妙融合……地方文旅的核心競爭力,藏在“人無我有”的文化基因里,體現在對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之上。
地方文旅宣傳要擺脫庸俗化的路徑依賴,就得少些博出位的“秀下限”,多些價值深耕的“慢火細煨”。各地不能只盯著文化符號的“形”,更要解碼它的內核,如非遺匠人活化傳承技藝、創意團隊重構敘事邏輯等,將地域文化轉化為可共鳴的情感符號。讓文脈說話,讓歷史活起來,在形式表達上展現出審美的高度,在互動傳播上彰顯出價值引領的溫度,方能從“流量快餐”轉向“精神硬菜”,避免“網紅變網黑”的尷尬。
基層干部應是文化的“擺渡人”,而非噱頭的“表演者”。遼寧北鎮市文旅局局長頭戴藍頭巾,向網友推薦溝幫子熏雞、鴨梨等特產,單條視頻播放量突破百萬;晉江和永安兩地文旅局長化身“美食推薦官”,在展示特色美食的同時,還融合永安大腔戲等非遺表演,讓游客量持續增長……這種基于專業能力和服務大局的創新,遠比跟風尬舞更具持久生命。烹飪講究的是火候恰到好處,文旅宣傳亦是如此,既要放下身段接地氣,更要挺直腰桿樹正氣;既要用網言網語聚人氣,更要用鄉音土話傳真情,只有把握好分寸才能推出契合時代需求的精品。
發展文旅根本在服務于民、利民惠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旅游出行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文旅“卷”起來,不能只“卷”在宣傳上,更要“卷”在服務上。云南全面推行“紅黑榜”制度,進而推動旅游行業向規范化、品質化發展;四川三星堆憑借考古新發現持續火爆,背后是博物館展陳水平的提升;淄博燒烤的出圈,離不開政府對食品安全、服務質量的全程護航。與其用夸張姿態“博眼球”,不如俯下身來打磨品質,通過持續創新旅游業態模式、完善旅游配套設施、抓好旅游市場環境建設等方式,為文旅發展博得美譽度、好口碑。畢竟,游客追尋的從來不是“辣眼睛”的表演,而是值得回味的“詩與遠方”。
文旅宣傳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懊莱蟆钡臉藴孰m然主觀,但并非無跡可尋;“雅俗”的界線或許難分高下,卻總有“低俗媚俗”的坑要避。文旅宣傳只有“卷”在點子上,比山水之美,比人文之美,比服務之美,才能出新出彩,真正為地方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添彩。
(云視網評所登載的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歡迎關注云視網評,投稿郵箱yswyswp@126.com,稿費從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