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慶攝影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用鏡頭記錄著長城的春夏秋冬,傳播長城歷史與文化講述著新時代的長城故事。
李杰鵬
這些照片的作者名叫李杰鵬,曾任延慶攝影家協會主席、北京攝影家協會理事。四十余年來,他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了家鄉的變化。2022年12月,李杰鵬因病逝世,享年69歲。
據李杰鵬的女兒李安回憶,李杰鵬可以為學攝影、買器材投入一切。李杰鵬一家的生活一直比較拮據,最值錢的,就是他用過的這些相機,其中有一部蘇聯制造的老相機,是李杰鵬攝影生涯中的親密伙伴。他省吃儉用攢了好多年的錢,還提前學習了俄語,專門坐了好幾天的火車去蘇聯,才買到了這臺相機。
當時,李杰鵬一家三口就住在一間半小平房里,但用來沖洗照片的暗房就得占半間。而為了學攝影,李杰鵬更是要坐四五個小時的車去北京市區,有時趕不上回家的汽車,他就坐火車到康莊火車站,再想辦法回家。如果天氣不好或沒有車了,他就一路從康莊走回南菜園,走到家時已經是后半夜了。
作為女兒,李安曾經埋怨過父親過于癡迷攝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她開始理解父親。父親對于長城的熱愛,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攝影創作。那是一種對歷史文化的敬畏,是對家鄉土地的眷戀,是將長城之美傳遞給全世界的使命感,更是父親內心深處對攝影純粹的熱愛和那份最本真的感情。
在李杰鵬病重期間,他心心念念的仍是長城,渴望再去長城上走一走,用鏡頭捕捉那熟悉又壯麗的景色。盡管被病痛折磨得身形消瘦,連站立都很困難,可只要一提起長城,他的眼睛里就會瞬間燃起光亮。
李杰鵬的努力與才華,在他的攝影作品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多年來,他在市級以上攝影展覽比賽及報刊發表攝影作品上百幅,其中有二十余幅作品獲獎,曾榮獲北京市首屆農民書法美術攝影藝術大賽一等獎、奔向奧運的北京文明攝影藝術展優秀獎、京西北攝影大賽一等獎、第十三屆農民藝術攝影大賽優秀獎等多項榮譽。
司達
“因為咱們延慶長城面積比較大,所以杰鵬老師經常帶著我們到延慶的各個長城點去拍攝長城,在培養攝影家方面,他起到了傳幫帶的作用。”司達說。
司達今年53歲,多年來,他以師父李杰鵬為榜樣,在攝影技術不斷提高的同時,始終保持著對攝影的執著和熱愛。他這張《石峽長城保護員》攝影作品,是2024年10月舉辦的第三十六屆中國華北攝影藝術展覽入選作品,展現了延慶石峽長城段的幾位長城保護員,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下守護長城的故事。
司達拍攝的《石峽長城保護員》
2023年冬天,司達在一次長城拍攝過程中,偶然遇到了在風雪中巡查長城的保護員。寒風裹挾著雪粒在長城的殘垣間呼嘯,一個身穿橘紅色馬甲、佝僂著背的身影,在素灰的城墻背景下格外醒目。他按下快門的手指突然頓住了。這是他第三次在不同地段遇見延慶長城保護員。保護員們那些藏在褶皺里的凍瘡、被歲月壓彎的脊梁、風雪中堅定的身形,遠比鏡頭里的長城更震撼人心,司達的內心在這一刻被深深地觸動了。
回到家后,他翻出二十年來拍攝的長城影像——從巍峨的九眼樓到滄桑的古長城,鏡頭里的長城總帶著史詩般的壯美,卻唯獨缺少了與長城有關人物的拍攝。長城保護員這支隊伍,為司達的創作注入了新的靈感,于是他開始緊鑼密鼓地組建長城保護員拍攝小分隊。
拍攝小分隊的成員平均年齡偏大,但大家克服了冬天手腳凍傷、夏天身體曬傷、腰腿疼痛等諸多困難,自己開車、用自己的設備、一起自費分攤飯錢,起早貪黑地跟著長城保護員們一起巡查長城、了解長城歷史。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們輾轉于70多個村莊,為全區130余名長城保護員拍攝了近萬張照片,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石峽長城保護員》《舞動長城》《老站新春》等攝影作品,獲得了廣大觀眾和行業的認可,這些作品讓更多人了解到延慶長城的歷史和文化,讓司達有了更大的信心,也帶來了創作思路的改變,這是他堅持要拍攝長城保護員、長城腳下村莊的動力和源泉。
多年來,司達拍攝了三萬張長城主題的照片,行程五萬公里,其中《石峽長城》《長城晨曲》等11幅作品分別入選第三十一屆、三十四屆、三十五屆、三十六屆中國華北攝影藝術展覽。
段學鋒
今年62歲的段學鋒,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延慶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退休前,他是延慶區融媒體中心一名優秀的攝影記者。職業生涯的幾十年里,他將鏡頭堅定地對準長城和長城腳下的人和故事。作為一名新聞人,他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用鏡頭記錄著長城的每一處變化,講述著長城腳下的每一個動人的故事。
幾十年的新聞工作,段學鋒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了上萬張長城攝影作品和長城腳下發生的故事。在2019北京世園會和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籌辦、舉辦全過程中,段學鋒更是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拍攝報道中。最近幾年,段學鋒不是在拍長城,就是在去拍長城的路上。
2024年,在“延懷赤”三地融媒體中心攜手啟動的“行走延懷赤,千年古道行”人文長城攝影行動中,段學鋒全程參與拍攝。他深入挖掘長城文化的豐富底蘊,共拍攝照片2萬余張,每一張照片都飽含著他對長城的深刻理解和熱愛。在行走“延懷赤”攝影展上,出自他手下的照片就有六十多張。
長達一年的拍攝過程中充滿了樂趣,但其中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困難。據段學鋒回憶,在去河北省赤城縣獨石口長城拍攝時,他們半夜12點從延慶出發,凌晨2點左右到達山下。山里漆黑一片,一行人或帶著小頭燈、或拿著小手電,磕磕絆絆地爬上山后,還要努力尋找合適的角度、經過漫長的等待,才能拍到一張滿意的照片。其中還有一次,段學鋒甚至摔斷了一根手指,直到現在也無法正常彎曲。但在他眼里,為了攝影,這些都不算問題。
“熱愛”這兩個字,看似云淡風輕,段學鋒卻為之付出了很多。在拍攝之余,段學鋒還翻閱了大量與長城有關的書籍,幾十年如一日的積累,讓他成為了半個長城的土專家。
用自己的腳步丈量這些長城,用照片把這些鮮為人知的長城推介給大家。在經年累月的長城拍攝中,段學鋒找到了自己與長城相處的方式,用鏡頭去記錄下長城的瑰麗與滄桑,感悟長城精神,用影像去講述自己眼中的長城故事。
除了長城本體,段學鋒還非常關注長城的附屬物。古堡、古榆林驛、雙營古城、柳溝古城,古老的驛道和長城腳下的村莊,以及依托長城的資源,迎來新變化的長城腳下人們的生活,都是他關注的題材。
多年來,段學鋒的長城攝影作品曾在第13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中國麗水國際攝影文化節作品展、北京國際攝影周大好河山京津冀文化遺產影像展—長城兩邊是故鄉等展覽中展出,一張張生動的照片,記錄的不僅僅是長城的歷史與風光,更是火熱的生活和時代的烙印。
他們,是長城的記錄者
是時光的見證者
更是執著的追光者
他們曾在凜冽的寒風中
守候黎明
在滂沱的大雨里
捕捉剎那的驚艷
在寂靜的深夜
與古老的城墻對話
每一次快門的按下
都是他們與長城的深情相擁
每一幅作品的誕生
都是他們對這片土地
最熾熱的告白
腳下有多少泥土
心中就有多少真情
攝影夢,長城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