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流傳著一句俗語說:“屋宅入門步步高,須知日后出富豪”。這種觀點很多都能夠接受。
但是,在民間同時還流傳一句俗語,很多的人容易將這句俗語,理解成與前面說的一句唱反調的俗語,這句俗語就是“門前若遇下坡路,十人八九難致富”。
將兩句俗語進行對比,在民間爭論比較大的就是“步步高”和“下坡路”。
有人認為,“步步高”是上臺階,而“下坡路”,既然是臺階,有上就有下,不可以只有上而沒有下。
比如說,走進宅屋時,就是上,即“步步高”,而從宅屋走到外面,就是下,嚴格地說,下臺階所走的路就是“下坡路”。
如此,同樣是門前的臺階,在俗語中就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說法。
現實生活中同樣也是如此,進入宅屋的臺階或樓梯,都正對著門,有些人認為是“步步高”,很吉利,有的人則認為是“下坡路”,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讓人無所適從。
那么,這兩句俗語,到底哪句的說法有道理呢?
一、屋宅入門步步高
老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建房時,為了下雨時,不讓房屋進水,人們的通常做法是,把房屋的屋基填高一些,或者把整個院子都填高一些。
如此,屋基就高出了周圍的地面,排水也就順暢些,免得地面的水倒灌到室內,也避免房屋的基礎受到雨水的浸泡。這給居住者的生活帶來舒適,也保護了房屋的安全。
這樣房屋或院子就形成一臺地,出門時,走出屋基或院子,就要從臺地上走下來,下來的路就要做成臺階。
山地建房,很多人家房屋,在坡地都依山而建,坡地建成臺階才好走路。
這種建宅屋的方式,自古就有。在古代,臺階的階梯數,被視為一種社會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并納入了封建社會建筑等級制度。
按照古代風俗,屋基的臺階數一般要成單,忌成雙,通常為陽數,即一、三、五、七、九。一、三為庶民宅屋用,五、七為不同等級的貴族和官員宅屋用,而九則為皇宮獨享。
古代嚴格按照這種規矩來執行,不能逾制,否則就要受到律法的懲罰。
對于在坦平之地建房來說,屋基要填多高,受臺階數的限制,填得越高,臺階數量就越多,反之則越少。
因此,古代宅屋的屋基,不是你想填多高就填多高,要根據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夠使用的臺階數來填。
封建社會建筑等級制度,早已成為歷史,然而,“屋宅入門步步高”的這種建房的方式,一直沿襲下來,包括古代在這方面的一些風俗,也沿襲下來了。
在古代,“步步高”本來與風水習俗沒有任何關系,最初是一建筑等級制度使然,宅屋的臺階數越多,身份地位就越高,家里就越富貴。
普通民眾希望日后能夠從三級臺階,登上五級臺階,而處于五級臺階的人,也不滿足,想登上七級臺階,這樣就更加富貴了。
到了九級臺階就算是登頂了,擁有七級以下宅屋的人,一般是不敢妄想的,成王敗寇,那可是關系到自己的腦袋和九族的安危。
“步步高”到后來才被人納入到風水習俗中,至此,與住宅風水扯上了關系。宅屋前的臺階,被附會與家運和財運有關系,由此,才有了“須知日后出富豪”之說。
二、門前若遇下坡路
下坡路的字面解釋的本意為“由高處通向低處的道路”。在民間,特別在山區農村,下坡路一般有兩種。
一是砌了臺階的道路,如山區的主要道路、古驛道、傳統村莊道路或巷道等。
民間把這種路稱為階梯路,有的地方的方言音轉為界上路。界,為山高處。爬坡為上界。
另一種下破路是沒有臺階的路,在農村,一般為小路、便道、生產道路、山路等,現在的鄉村公路、機耕道等,需要過車輛的道路,屬于此種路。
有的地方稱為陡路(無臺階)、溜路(易滑倒)、坡路等。
從很多地方的口語語境上來說,“門前若遇下坡路”中的“下坡路”,主要是指后一種,也就是沒有砌臺階的道路。
實際上,這句話的本意原來也與風水無關,是描述農村一些人家的客觀狀況,是對一家人是否勤勞的判斷。
在農村,對于一些勤勞人家來說,門前的道路是一個家庭的臉面,進門的路如果是上坡的話,一般會修筑為臺階路,路面鋪石頭或石板。
這種平時走出門時,雨天就不會打滑,也不會動輒摔倒,給外人也能留下勤勞的好印象。
如果門前為泥土坡路,那給人的印象就是,這家人不是很勤勞,甚至有些懶惰,連自己家里的出路都沒有修筑好,如何能讓家里致富呢。
民間的這種說法,被納入到風水習俗之中,原來的意思是提示人們,平時要勤勞,要把家里的出路修筑好,這樣才能使家里致富。
后來,通過一些人的添油加醋,在風水習俗中又衍生出多種民俗說法,特別是到了今天,民間一些人的說法更多了。
比如,有的人把門口城里的樓門中的套房對著樓梯,也說成是“下坡路”。
又比如,現在農村很多鄉村道路和門前的個人道路,沒有必要砌臺階,也與時代不相符了。如果用混凝土平整硬化,方便于交通,能讓車輛直接開進宅屋院內。一些人也就“認定”這種門前的道路也是“下坡路”。
這種說法是一種落后而僵化的傳統觀念,類似于刻舟求劍中那個尋找寶劍的人,也脫離了民間風水習俗為人解難的初衷。
總而言之,這兩句看似南轅北轍的俗語,從原來意思的來看,是各有所指,并不相互矛盾,而且本意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只是后來,有一些人歪曲了兩句俗語的本意,且滑入了迷信的泥淖之中,是沒有道理的。
我們現在解讀這兩句俗語時,要與時俱進,用科學的觀念來看待新時代出現的新現象,摒棄刻舟求劍的思維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