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早期癥狀隱匿,部分患者確診時已錯過最佳治療期。常規體檢為何難發現?明明每年體檢都正常,為何一發現就是癌癥中晚期?身體出現哪些癥狀需要引起警惕?生活中我們又該如何預防?來看看專家的解答。
1
為何癌癥早期癥狀難以察覺?
癌癥早期癥狀難以察覺,在人體方面主要與三個因素有關:
一方面, 肝臟、肺、腎臟等器官內部缺乏痛覺神經,即便長了腫瘤也可能毫無痛感。 只有當腫瘤侵犯到包膜或周圍組織時,才會引發疼痛或壓迫癥狀。
另一方面, 癌細胞會通過偽裝成正常細胞逃避免疫監視, 早期僅以微小病灶緩慢生長,難以引發炎癥或不適反應。
此外, 人體器官有強大的代償功能, 即使部分組織受損,剩余健康組織仍能維持正常運轉,掩蓋異常表現。
在檢查方面,因為 常規的普通體檢項目如血常規、肝功能等,主要針對基礎健康指標,而早期癌癥往往不會引起這些指標異常, 只有通過針對性的特殊檢查,才能有效檢出。例如,早期胃癌可能僅表現為胃黏膜輕微病變,只有通過胃鏡活檢才能發現。
2
身體出現這幾種信號
千萬別忽視
1. 異常腫塊: 乳腺、頸部、腋下等部位出現質地堅硬、邊界模糊且快速增大的腫塊。
2. 不明原因出血: 咳血可能提示肺癌,便血或黑便需排查腸癌、胃癌,絕經后陰道出血警惕子宮內膜癌。
3. 持續不適: 長期干咳超過兩周、吞咽困難、不明原因消瘦(半年內體重下降超10%)。
4. 消化系統異常: 持續性腹脹、食欲驟減、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腹瀉交替),尤其擁有癌癥家族史者、長期吸煙酗酒、接觸致癌物者、慢性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
3
五大高發癌癥一定要早篩
1. 肺癌: 推薦50歲以上、長期吸煙者、有石棉/氡氣接觸史者、有肺癌家族史者,每年進行1次低劑量螺旋CT,其輻射量僅為常規CT的1/5,若發現磨玻璃結節或者部分實性結節,需縮短復查間隔。
2. 乳腺癌: 推薦40歲以上、未生育或晚育、有乳腺癌家族史、有BRCA基因突變的女性,40歲后每年進行1次乳腺超聲檢查,45歲起聯合鉬靶檢查(致密型乳腺首選超聲)。需注意的是:自查不能替代專業檢查,微小鈣化灶只能通過鉬靶發現。
3. 肝癌: 推薦乙肝/丙肝感染者、肝硬化患者、長期酗酒者,每半年一查(肝硬化患者可縮短至3個月1次),檢查項目有:血清甲胎蛋白(AFP)+肝臟超聲,疑似病變需進行增強CT/MRI確認。
4. 胃癌: 推薦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喜食腌制食品者,每1-2年進行1次胃鏡+活檢,可直接觀察黏膜病變并取組織化驗。普通人群40歲后推薦每3-5年進行1次胃鏡+活檢。如果確診幽門螺桿菌感染,可進行抗菌治療。
5. 結直腸癌: 推薦50歲以上、有腸息肉病史、炎癥性腸病患者,進行腸鏡檢查,如發現息肉可直接切除,能降低90%癌變風險。首次檢查正常者,以后每5-10年復查;息肉切除后者,每1-3年隨訪復查1次。
4
這些方法能有效降低患癌風險
1. 戒煙限 酒: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認定煙草為1類致癌物,吸煙者肺癌風險是非吸煙者的13倍。而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1類致癌物。研究證實,酒精代謝產物(如乙醛)會直接損傷DNA、干擾細胞修復,并增加多種癌癥風險。
2. 飲食有節: 腌制食品含亞硝胺,而燒烤食物容易產生苯并芘,可損傷細胞DNA,應多吃富含抗氧化劑的新鮮果蔬和全谷物,膳食纖維可有效預防腸癌。
3. 控制體重: 肥胖是誘發癌癥的危險因素之一。BMI超過24的人群,乳腺癌風險增加30%,腸癌風險增加50%。
4. 堅持運動: 每周進行150分鐘快走或游泳,可降低20%的乳腺癌風險。
5. 環境防護: 一方面,遠離油煙,油煙含74種致癌物;另一方面,避免過度日曬,紫外線容易誘發皮膚癌。
醫生提醒,早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超過90%,而晚期患者不足30%。癌癥篩查不是“沒病找病”,而是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更長的生命長度。因此,建議普通人群從40歲開始有規律地評估癌癥風險,高危群體更需提前啟動專項篩查。最好的抗癌藥,永遠是“早發現”。
來源:新華網
歸屬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
編輯:付琳丨責任編輯:安冉丨監制:耿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