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秦人是中國上古時期一個重要的族群,秦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關鍵的朝代,“周 秦之變”是中國國家形式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因為文學和影視作品的帶動,秦史在 21 世紀初比較火,這當然是一件好事。設 想一下,如果沒有《三國演義》,三國時 期的人物和故事肯定不會像現在一樣家喻 戶曉。
但是文學和影視作品,出于凸顯矛盾沖突、增強戲劇效果、塑造典型人物等目 的,免不了會對真實的歷史作若干藝術加 工——虛構一些歷史情節,美化或丑化一 些歷史人物,甚至調整歷史事件的發生順序等。這種加工過多,傾向性過強,又會擾亂人們對歷史的認知。
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本人經常在網絡上看到一些人談論探討 “秦史”,但他們所談論探討的東西,很多并不見諸任何史料記載,而是小說作家或影視編劇演繹、虛構出來的。比如有人會問“秦獻 公為何沒傳位于長公子嬴虔,而是傳位于仲公子嬴渠梁?”事實上公子虔在正史中只是個很普通的角色,他到底是哪位秦君的公子完 全沒有記載,他的“秦獻公庶長子、秦孝公庶兄”的身份以及所謂 赫赫軍功,全都是小說家編造的,秦獻公怎么可能會傳位給他?又 有人稱贊“商鞅主動赴義,是偉大的殉道者”。但歷史上真實的商 鞅既沒有愛民思想也根本不想殉什么“道”。他遭通緝后為了保命 先是準備逃出秦國未遂,后又返回封地發動反叛,最后失敗被殺,尸體被帶回咸陽車裂,何曾“主動赴義”?還有人被“秦始皇命令 趙佗無論中原發生什么變亂都不得回軍救援”的故事感動,說他“心 系華夏”。但史書中并沒有相關記錄,秦始皇也絕沒有料到他建立 的帝國會在他死后三年就覆亡。
有鑒于此, 本人想寫這樣一部秦史:嚴格依據傳世文獻所寫, 并把近現代的相關出土資料如甲骨文卜辭、商周青銅器銘文、戰國秦漢簡牘的內容以及重要的秦文化遺址考古情況有機融入,盡可能保證所有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對話都有出處,同時補充文獻的不足、修正史書記載的謬誤,幫助讀者較為全面地了解相對真實的秦人歷史,并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中國上古兩千年從部族方國時代到封建王 國時代,最終進入專制帝國時代的歷史演進過程。當然,為了增強可讀性,避免成為“學術天書”,這部秦史的語言應是通俗易懂的,敘述方式應盡量以講故事為主,并根據相關內容插入對應的史料文 獻與因考古新發現而產生的一些新觀點。
于是在伏案四年后,這部內容起自傳說中的女修吞卵生大業、 伯益得嬴姓,終于秦朝滅亡、子嬰被殺的長篇通俗秦史,得以呈現在大家面前。在第四遍修稿時,為了讓讀者們更好地理解政治局勢、地理形勢和戰爭進程,本人還花費了近一年的時間,為本書繪制歷史示意圖 100 多張。
希望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希望大家能夠喜歡這部全面、系統、 料足、有圖的秦史,如果覺得還不錯可以與朋友們分享一下。由于 本人水平有限,本書的時空跨度又比較大、涉及的方面也比較廣,書中肯定有不少錯漏之處,真誠歡迎方家批評斧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