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俄羅斯“勝利日”紅場閱兵如期舉行,出于各方面的綜合考慮,俄總統普京打出“休戰牌”,宣布自5月8日至11日俄軍暫停一切行動。
然而,隨著包括德國在內五名歐洲議會議員的出席,這場萬眾矚目的紅場閱兵,也因此迎來了大反轉。
那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歐洲議會議員出席紅場閱兵,為什么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呢?
自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俄羅斯每年5月9日的紅場閱兵都籠罩在戰火陰影下。
而2025年的勝利日前夕,普京突然宣布“自8日至11日暫停一切軍事行動”,這是沖突升級三年多來首次在“勝利日”期間停火。
有分析認為,普京此舉向外界釋放了關鍵信號,此時的俄軍已控制烏東四州大部分地區,并在哈爾科夫方向取得突破。
因此普京停火既是對“戰場主動權在我”的自信展示,也是在為后續的談判爭取籌碼。
并且停火期間恰逢歐洲多國紀念二戰結束,俄方試圖以“和平倡議者”形象對沖西方“侵略者”敘事。
此前,莫斯科便多次指責烏軍襲擊民用設施,而停火可塑造俄方“克制”形象,尤其針對全球南方國家的觀感。
最關鍵的是,2024年圣彼得堡因安全局勢取消空中閱兵環節,今年“勝利日”前夕莫斯科又遭遇無人機襲擊。
因此暫停軍事行動能降低閱兵期間遭遇干擾的風險,確保這場“外交秀”順利舉行。
此次紅場閱兵式堪稱俄羅斯軍事科技的“超級秀場”,除了T-90M坦克、S-400防空系統等“老朋友”,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亮相的“天竺葵-2”攻擊型無人機和“柳葉刀”巡飛彈。
更令西方不安的是,俄國家杜馬國防委員會主席卡爾塔波洛夫暗示,最新型的“榛樹”中程彈道導彈可能已進入部署階段。
而俄方武器展示的背后,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外交布局,普京在慶典期間安排了超過15場雙邊會談,其中與中方的會晤尤為關鍵。
當天5月7日下午的會談中,普京特別提及臺灣問題,稱“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這被外界解讀為對西方干涉中國內政的有力回擊。
然而,盡管普京想極力確保這場“外交秀”的順利進行,但歐盟卻始終堅持和俄羅斯對著干。
4月14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在盧森堡發出警告:“任何打算加入歐盟的候選國,都不得派代表出席莫斯科閱兵。”
但德國、捷克、塞浦路斯、斯洛伐克的五名歐洲議員,仍表示將在5月9日現身紅場觀禮臺。
其中,德國“莎拉·瓦根克內希特聯盟”(BSW)議員魯思·費爾梅尼克更是公開表示:“對話比孤立更能推動和平。”
德國議員的這一舉動,被俄媒稱為“打破西方鐵幕的象征性突破”。
與此同時,俄長拉夫羅夫于5月8日對部分歐洲國家的做法提出批評,認為這些國家在"勝利日"閱兵前夕對計劃赴莫斯科的外國領導人實施領空限制是"恥辱之舉"。
據悉,拉脫維亞與立陶宛此前已明確拒絕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的專機飛越其領空,不過武契奇總統仍于5月7日成功抵達莫斯科,完成了赴俄行程。
無獨有偶,斯洛伐克總理菲佐也透露,愛沙尼亞方面同樣拒絕了其專機的入境申請,導致其出行計劃受到影響。
這些圍繞“勝利日”慶典出現的領空限制措施,正引發國際社會對相關國家外交動向的廣泛關注。
在此背景下,普京的停火牌、歐洲議員的“破冰之旅”和俄軍新型武器的寒光,共同構成了一幅復雜的國際政治圖景。
在這個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特殊節點,世界再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是延續對抗,還是走向和解?
當美國在“援烏”與“制華”間精分,當歐盟在制裁與分裂中掙扎,中俄背靠背的能源同盟、全球南方國家的務實合作,正悄然重塑改變著世界的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