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場大閱兵前一天,中俄在莫斯科簽署了 28 份重要文件,其中 “在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月球電站” 的消息格外引人關注。
這不是簡單的航天合作,而是兩個大國在太空戰略、能源安全和全球治理層面的深度布局。那么合作背后有什么深奧的含義呢?
太空競賽背后的能源博弈
月球的夜晚長達 14 個地球日,溫度低至零下 180 攝氏度,傳統太陽能電池板在這種環境下效率暴跌。而核電站能提供穩定電力,這是建立長期月球基地的關鍵。
中俄選擇在這個時候公布合作,恰好踩在美國阿爾忒彌斯計劃推進的節點上。美國 NASA 的月面核反應堆電源項目計劃 2025 年啟動第二階段招標,目標是在月球表面實現 40 千瓦的穩定供電。
相比之下,中俄的合作更具野心 —— 俄方披露的方案顯示,他們計劃在 2033-2035 年間將動力裝置送上月球,不僅解決能源問題,還為未來開采月壤中的氦 - 3 等資源做準備。
這種競爭背后是技術路線的差異。美國采用鈾燃料反應堆,而俄羅斯擁有成熟的 “核空間能源” 技術,比如用于火星探測的 “福布斯 - 土壤” 號探測器就搭載了核電源。
中國則在重型火箭和自動化設備領域取得突破,嫦娥五號的成功采樣返回證明了運輸能力。雙方互補的技術優勢,讓這個項目具備了現實可行性。
地緣政治的 “太空破局”
紅場閱兵前一天簽署文件,時間節點本身就充滿政治象征。俄羅斯正面臨西方制裁,而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投入持續增加。
這種合作本質上是一種戰略對沖:俄羅斯需要中國的資金和市場,中國則希望借助俄羅斯的核技術實現深空探測的突破。
更重要的是,國際月球科研站已經吸引了 17 個國家和 50 多個科研機構參與,形成了與美國阿爾忒彌斯計劃截然不同的合作模式。
美國的計劃要求參與國簽署 “阿爾忒彌斯協定”,強調排他性;而中俄主導的科研站秉持 “共商共建共享” 原則,甚至邀請了巴基斯坦、南非等發展中國家加入。
這種差異在技術層面同樣明顯。美國的核反應堆電源設計功率 40 千瓦,而中俄的目標是為整個科研站提供能源,規模可能更大。
更關鍵的是,中國通過嫦娥六號、七號等任務積累了月背探測經驗,而俄羅斯的 “月球 - 25” 號探測器雖然失敗,但在月球南極的探測數據對雙方都有價值。
這種技術整合不僅能降低成本,還能形成對美國的戰略牽制。
要在月球建核電站,首先得解決 “搬得上去” 的問題。傳統核反應堆重達數百噸,而現有火箭的運載能力有限。
中俄正在研發輕量化設計,比如中國的長征五號火箭和俄羅斯的 “安加拉” 火箭,目標是將運輸成本降低 30% 以上。
其次是 “用得安全”,核反應堆在月球表面的輻射防護、自動啟停技術都需要突破。美國 NASA 的方案要求反應堆在 1 公里外的輻射暴露限制在每年 5 雷姆,中俄也在同步研發類似的安全標準。
經濟賬同樣復雜。俄羅斯航天預算因制裁縮水,2024 年發射 “月球 - 25” 號的資金還是靠中國貸款支持。而中國通過國際月球科研站吸引合作伙伴,比如阿聯酋、瑞士等國家的企業已經參與技術研發。
這種模式既能分攤成本,又能形成產業鏈。更長遠來看,月球氦 - 3 資源被視為未來核聚變的理想燃料,100 噸氦 - 3 就能滿足全球一年的能源需求。中俄的合作實際上是在搶占未來能源市場的制高點。
全球治理的 “太空新秩序”
中俄的合作正在改寫太空游戲規則。美國的阿爾忒彌斯計劃本質上是 “太空霸權” 的延續,要求參與國承諾不與非協定國家合作。
而中俄主導的科研站則向所有國家開放,甚至允許成員國自主選擇合作項目。
這種差異在 2025 年 4 月的國際月球科研站開發者會議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來自非洲、拉美國家的代表提出,希望在科研站建設中加入天文觀測和地球環境監測功能,而中俄均表示支持。
這種多極化的合作模式,對美國構成了實質性挑戰。NASA 局長比爾?納爾遜曾公開指責中俄合作“缺乏透明度”,但實際上美國自己的阿爾忒彌斯計劃也拒絕與中國分享技術。
更微妙的是,中俄在文件中特別強調“維護二戰勝利成果”,這與紅場閱兵的主題遙相呼應,暗示雙方在國際事務中的立場一致性。
這種政治互信為太空合作提供了堅實基礎,也讓其他國家看到了不同于西方主導的另一種選擇。
從時間表看,中俄的合作正進入加速期。2026 年嫦娥七號將對月球南極進行勘測,2028 年嫦娥八號將驗證月壤制氧、3D 打印等技術,這些都是核電站建設的前置條件。
俄羅斯則計劃在 2030 年前完成核反應堆的地面測試,確保能適應月球的極端環境。雙方的目標很明確:在 2035 年前建成科研站基本型,屆時不僅能實現能源自給,還能開展月表資源開采試驗。
但挑戰同樣嚴峻。美國可能通過出口管制施壓,比如限制向中俄提供高溫合金材料;歐洲航天局雖然對科研站表示興趣,但在技術標準上仍傾向于跟隨美國。
此外,月球電站的建設需要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安全認證,而美國可能在這一環節設置障礙。不過,中俄已經找到了破局之道:通過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多邊平臺爭取支持,同時邀請發展中國家參與技術研發,形成利益共同體。
結語
中俄在月球建核電站,表面看是技術競賽,實則是一場關于未來全球治理權的博弈。雙方通過 “技術互補 + 地緣互信 + 多邊合作” 的模式,正在構建一個不同于西方的太空新秩序。
這種合作不僅能加速人類深空探索的進程,還為其他領域的國際合作提供了范本。
正如中俄在聯合聲明中所說:“雙方致力于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這種理念投射到太空領域,或許正是破解當前國際秩序困局的關鍵鑰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