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春 通訊員 王仕鵬
翠峰逶迤,清溪奔涌。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公安局天荒坪派出所的大余村生態警務聯勤共治工作站內,一幅布滿彩色圖釘的毛氈地圖正無聲述說著生態治理的創新實踐——綠色釘子串聯起25公里生態巡查主干道,藍色釘子標注14家3A級以上景區及民宿集群,紫色釘子鎖定11處環境風險源,黑色釘子標記著28名需要著重引導的人員動態,紅色釘子則見證著17個生態頑疾的拔除歷程。這套"五釘工作法"通過釘線路、釘區域、釘風險、釘人員、釘問題的精準治理,構建起"巡查—預警—處置—監督"的全鏈條生態守護機制。
在站長張忠心的指引下,指尖劃過蜿蜒的綠色圖釘軌跡:"這條巡查線路覆蓋滸溪全流域,發源于天荒坪大溪村的清流,經白茶祖保護區、仙龍湖濕地奔向西苕溪。去年夏天,游客夜間摸蟹的短視頻讓滸溪成了網紅打卡地,一桶桶活蹦亂跳的小螃蟹,正是水質改善的最好證明。"巡查日志顯示,生態警長們日均徒步2萬多步,對萬畝竹林等生態敏感區實現"一林一警"精準守護。
藍色圖釘聚焦的生態旅游帶,見證著守護與發展的平衡智慧。天荒坪民宿集群的603家民宿全部接入生態監測重點區域。"景區民宿遇到問題,就能直聯責任警長。"張忠心展示著工作站的巡查聯動臺賬,今年已調解旅游矛盾糾紛100余起,制止違規傾倒建筑垃圾17起。在"春林山村"經營者潘先生看來,"生態警長就像移動的GPS,既守護綠水青山,又護航我們的生意經"。
紫色圖釘標注的風險防控網,藏著科技賦能的治理密碼。工作站大屏上,"大余村生態警務聯勤共治平臺"正實時分析無人機傳回的圖像:某礦區邊緣的異常熱源被AI識別為秸稈焚燒,系統自動派單至巡查隊員。去年秋冬季,通過"高空鷹眼+地面鐵腳板"的立體巡查,秸稈焚燒發生率同比下降61.5%。更精密的守護藏在數據流里——重點排污企業的排水口裝有智能傳感器,水質波動超閾值立即觸發預警。
黑色圖釘背后的轉化故事,演繹著剛柔并濟的治理哲學。張忠心時常說道:“我們的目的不是處罰,而是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保護生態的隊伍里來。”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曾經的電魚者王某如今佩戴著"生態義警"紅袖章,他提供的線索幫助清理滸溪地籠123條;上交15只捕獸夾的邱某龍,現已成為護林宣講員。"15人完成從'破壞者'到'守護者'的轉變。
紅色圖釘的拔除歷程,則彰顯著多元共治的生態合力。今年初,滸溪河道異常采砂線索經"綠盾在線"系統流轉,生態環境、資規等多部門啟動"云端會商",15天完成跨部門證據鏈固定,7名違法人員被行政處罰。更溫暖的轉變發生在五鶴村——某農家樂后山的"禿斑"經生態警長督促,經營者不僅補種了200棵三角楓,還加入普法志愿團隊成為生態普法者。17枚紅色圖釘的消失,記錄著"問題不解決不撤釘"的治理決心。
“‘五釘’工作法不僅是工作法,也提醒我做事要穩扎穩打,要有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要盯準盯穩盯實,這也是我對自己作為生態警務聯勤共治工作站站長的要求。”張忠心這樣說。
在"大余村生態警務聯勤共治平臺"的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數據勾勒出大余村的生態脈搏。當巡防無人機掠過蒼翠竹海,鏡頭里的彩色圖釘如同生態治理的神經末梢,正織就一幅"全域美麗、全民共富"的新時代"富春山居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