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潯菱湖實驗小學的夯土藝術課堂上,泥土的濕潤氣息裹挾著孩子們的驚嘆聲,省級文化特派員金曉依俯身示范:“夯土要一層層壓實,就像水鄉民居歷經風雨依然穩固,這就是建筑里的‘基因密碼’。”這場名為《水鄉民居建筑的基因解讀》的美育課,拉開了南潯區十校同步開展鄉村美育課程的序幕。
作為“民藝賦能創新城鄉教育共建”項目的核心推動者,金曉依始終堅信“美育是連接城鄉的隱形橋梁”。自去年項目啟動以來,她帶領團隊深入南潯區各村鎮調研,發現許多鄉村學校缺乏系統化美育課程,而傳統技藝正隨著老匠人的離去逐漸消失。為此,她提出“以藝科融合激活鄉土基因”的理念,將中國美院的學術資源轉化為適配鄉村的課程體系,建立線上線下資源輸送通道。
此次十校聯動的課程,正是基于南潯本土文化量身定制——從千金學校用凸輪機械裝置演繹水鄉動力美學,到思進小學以橋梁模型解碼古鎮智慧;從三長學校借蠶貓故事探秘時間哲學,到潯溪小學用3D全息投影重現歷史場景,每堂課都如同一把鑰匙,開啟孩子們對家鄉的深層認知。
在菱湖實小的夯土墻課堂上,班主任費老師注意到一個細節:平時沉默寡言的小男孩反復調整模具角度,只為夯出最筆直的土坯。“這不僅是手工課,更是文化認同的建構。”正如金曉依在課程設計時所強調,美育應當超越技法傳授,成為城鄉對話的媒介。
在千金學校,學生們正通過凸輪機械裝置模擬水鄉動力系統。齒輪咬合間,木質小船沿軌道起伏滑行,重現水鄉“水市”的流動美學。思進小學的橋梁模型課上,學生們用雙手搭建拱橋,實時分析力學結構。學校副校長汪仁新感慨:“孩子們第一次意識到,課本里的杠桿原理就藏在祖輩建造的石橋中。”這種“從鄉土中提煉科學”的教學法,正是金曉依倡導的“雙向賦能”實踐——既讓城市科技資源下沉鄉村,又從民間智慧中反哺現代教育。
在這場經年累月的“文化傳承”行動中,金曉依深知,鄉村美育的真正價值不在于一場活動的熱鬧,而在于能否在孩子們心中種下審美的種子。正如她在課程結束時對學生所說:“真正的藝術不在博物館里,而在你們每天走過的青石板路上,在奶奶的藍印花布里,在爸爸的魚塘上。”這種將藝術教育扎根鄉土的理念,也正是浙江文化特派員制度“以文化人、以文潤村”的生動注腳。
原標題:《村里來了文化特派員:南潯十校聯動讓鄉土文化“觸手可及”》
欄目編輯:呂倩雯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記者 唐聞宜 通訊員 宋豪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