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9日電 (記者董兆瑞)5月8日,在海淀區北太平莊街道的羅莊中路上,“植物標本文化界面”墻在責任規劃師、社區居民、志愿者等的共同參與下正式亮相。在墻上的一個個“鏡頭”中,是居民們親手制作的植物標本,為整片街區添彩不少。
據了解,羅莊片區是海淀區環境整治重點項目,位于地鐵13號線西側,緊鄰京張遺址公園,周邊以居住社區為主,此前,早晚高峰人流車流密集,電動車穿行頻繁,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亂停亂放現象突出。
為將羅莊片區打造為宜居街區,北太平莊街道以“錦羅萬象,暢行街里”為主題,提取“羅莊”里坊制形式社區肌理,通過整治提升,解決了街區通行困難、公共空間功能不足等問題,還使每條道路各具特色,形成豐富多彩的宜居“萬象”,惠及周邊6個社區、約3.4萬居民。
打造“植物標本文化界面”,是北太平莊街道在街巷更新中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徑的實踐之一。記者看到,文化界面采用模塊化設計,預制清水混凝土砌塊精準匹配街區歷史肌理,特別設計的攝像機鏡頭模塊造型,既呼應轄區電影文化傳統,又以鏤空結構實現“開墻透綠”,顯著提升街區生態品質。
“我們打破了傳統‘自上而下’的規劃模式,搭建了‘街道統籌—專業團隊支撐—居民共創’的三方協作平臺。”北太平莊街道責任規劃師趙新越說,“比如在‘鏡頭’模塊布局階段,團隊帶著設計模型走進社區,根據居民反饋調整模型大小,高度,還有標本在墻面的布設,也都是居民親手安裝——規劃不僅是空間重塑,更是對社區關系的再編織。”
“‘錦羅萬象’文化界面不僅是環境整治的成果,更是社區治理創新的實踐。我們希望通過這類活動,讓居民從‘旁觀者’變成‘建設者’。比如這次活動的居民自制標本,就是社區記憶的實體化——街巷是大家的,它的美應該由居民親手塑造。”北太平莊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李寧說。
北太平莊街道羅莊東里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表示:“這次更新徹底激活了背街小巷的‘邊角料空間’。過去居民匆匆路過,現在常有人駐足辨認植物標本,甚至自發組織‘尋葉打卡’活動。一堵墻變成了社區教育的天然課堂,這才是共建共享的真正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